林一山(1911 ~ 2007 ),山东省文登县(今威海市文登区)林村人。青年时代就参加革命,19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后,任学校中共中心支部书记。期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后,为了加强胶东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中共山东省委紧急会议后,中共北方局和山东省委派遣林一山、张加洛等一批共产党员到胶东。林一山等人到胶东后,积极活动,东到文登、威海卫、荣成,西去蓬莱、黄县,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进行武装起义的发动工作。自11月起,胶东特委派林一山到威海开展统战工作。经同学孙明光的介绍,林一山同国民党第三路军威海卫政训处总干事孙端夫,威海卫中学教师袁时若、赵冶民,国民党驻威海海军第三舰队教导队中队长郝道逵等“民先队”队员取得了联系。当林一山得知国民党的军用物资和器材仍放在刘公岛上时,便决定将物资器材立即从岛上搬到陆地,以免资敌。海军教导队采纳了其建议,将一批军用物资转移到柳林、草庙子一带。林一山经孙明光的引荐与专员孙玺凤进行了几次谈判,他向孙玺凤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分析了抗战形势,指出只有抗战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代表胶东特委向孙玺凤提出了发动威海起义,共同抗日的主张。
1937年12月15日,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在沟于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决定重建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林一山等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并做出了发动天福山武装起义和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决定。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时,林一山专门就做好武装工作讲了话。1938年威海起义后,中共胶东特委决定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同时成立“第三军”司令部、政治部,林一山任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第三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13日,林一山与理琪、宋澄等率领“第三军”一部攻打牟平城,取得胜利。雷神庙战斗,理琪牺牲,吕志恒、曹漫之、林一山等率部西上抗日。1938年4月起,先后担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第三军”总指挥,胶东区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胶东行署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林一山先后担任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安东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1949年夏,林一山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干部团秘书长,协助团长谭政率领一万四千人的南下干部,奔赴中南地区。南下干部团到达汉口时,中央电令林一山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任职部长后,他潜心钻研专业知识,很快就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后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下,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20世纪50年代初,他主持制订了长江流域规划,确立了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规划方针。明确流域规划以三峡为主体,由防洪、发电、灌溉、排涝、航运和向相邻流域调水等计划组成。作为新中国领导三峡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世界权威专家所选的南津关坝址,重新选定三斗坪为最优坝址;把三峡工程摆在治理和开发长江的主体地位,并将各项水利技术研究工作纳入兴建三峡工程轨道;提出用修“母子坝”,即修建三峡和葛洲坝两个工程的办法,解决三峡大坝以下河段航运问题并回收水头;写出无限延长三峡水库寿命的论文《水库长期使用问题》;研究“围堰发电”“分期开发”方案,以缩短三峡工程;还总结用“移民工程”取代“移民安置”的方针。1958年,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1972年,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全国人大第五、六届常委会委员。《葛洲坝工程与河流辩证法》一文,1983年被中国辩证法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葛洲坝二、三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项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一山是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学识渊博,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在水利事业上,特别是在治理长江的水利工程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是“红色专家”“长江王”。1986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话说长江》专题节目,林一山任总顾问。晚年双目失明,仍关心长江水利事业。
2007年12月,林一山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