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 胶东区实行整编
联系单位:烟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环山路2号润利大厦
邮编:264003
咨询电话:0535-6732056
技术支持:水母网
邮 箱:shm@shm.com.cn
来源:《见证:胶东革命历史遗址选编》2021-12-20







  “胶东抗大”旧址位于栖霞市桃村镇凤凰庄村(原称东夼村)、雀刘家、上崖头等20多个村庄和栖霞城区牟氏庄园等地。

  1939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分批离开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办学。1940年4月,“抗大”一分校第一大队在贾若瑜、廖海光的率领下到达胶东,与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合并建立“抗大”三分校(简称“胶东抗大”)。1941年5月,“胶东抗大”由掖县(今莱州)先后迁至栖东县刁崖后、凤凰庄等村。各营队分别驻到雀刘家、康家等20多个村庄,校部机关设在凤凰庄村,后聂凤智接任校长。10月,学校成立了战旗剧团。1942年11月,山东军区将“胶东抗大”改称为胶东军区教导二团。后迁至莱阳。1944年,栖霞城解放后,教导二团于莱阳重返栖霞,进驻牟氏庄园内,营部和连部分驻在周边村庄。1947年,又将教导二团改称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1949年5月,胶东分校全部离开栖霞。1950年,胶东分校合并于华东军政大学。该校在栖霞境内办学期间,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党的优秀干部。(详见本丛书《风云》之“战斗在敌后的‘胶东抗大’”)

  “胶东抗大”从1941年5月开始驻凤凰庄一带,历时3年多,校部驻地在凤凰庄村,校长贾若瑜(后为聂凤智)、政委廖海光、主任阎廷。下设民运股、安全股、组织股、宣传股、特派股(锄奸股),主要是学政治、学军事,为部队培养基层军政干部。学校武器装备较简单,大都是步枪。旧址主要分布在村中西部和东北隅一带,聂凤智校长办公的房屋至今保存完好,占地面积64.6平方米。

  入村不远,当年学校的宣传队队长葛富贵在一所房子的白墙上书写的蓝色大标语“拥护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便赫然入目,清晰可见。

  当年仅100多户、400多人的村庄,时常可以听到战士们的嘹亮歌声。他们教群众唱革命歌曲,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队演出的《雨过天晴》,人们至今记忆犹新,那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历历在目。每次部队大集合,成了凤凰庄村人们最欢腾的时刻。每当驻扎在邻近3个村的全体战士队列整齐,步伐矫健,唱着革命歌曲,喊着行军口号进村庄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挤在街头驻足观看,兴高采烈地观看他们的比武、欣赏他们的演出。战士们经常同群众在一起谈形势,拉家常,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人们的抗战信心。麦收季节,指战员们三五一伙儿,给这家忙收割,那家忙搬运,还有的在场院里翻晒粮食等,一派“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生动景象。军爱民、民拥军,“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每逢部队要出发去打仗,战士们丢下的东西,群众都给他们保管好,等他们回来后再交给他们。战士们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这里,充溢着一片军民鱼水情。

  1942年日军“扫荡”,“胶东抗大”有力配合地方武装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起了很大作用。

  1944年,栖霞解放后,胶东军区教导二团由莱阳县重返栖霞,团部进驻古镇都村牟氏庄园,营、连部分驻周边村庄。当年教导二团官兵在牟氏庄园“东忠来”小楼梁柱上用粉笔书写的“抗日”口号,至今清晰可见,这里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它村遗址大多因各种原因,或拆除翻修,或改变用途。教导二团下设6个训练队和1个战斗营,训练队每队100余人。当时是部队学校合二为一,教学方针是政教合一。主要任务是为基层部队培训军政干部,学制不定,少则几个月或半年,多则一年。有时,前线打仗需要时,就会从“胶东抗大”学员中抽出部分骨干分子支援部队以应前线之急。“胶东抗大”的教师,早期大多是从延安过来的,他们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学习的内容,有马列主义基础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游击战法和中国历史。

  为了宣传抗日主张与方针,他们不但组织地方上的村庄大演特演广场歌舞剧《张得宝归队》,而且他们自己也排演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这是一部根据《水浒传》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情节改编而成的新编历史剧,主要内容是写反抗反动阶级的压迫。除此,还把茅盾先生的小说《腐蚀》改编成话剧,其中重要女角男扮女装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戏台子搭在牟氏庄园日新堂大场院北头,坐北朝南,每当他们把剧词背好之后,便不断在这个露天戏台子上进行彩排,周边村庄的老百姓,经常晚上来看戏。

  “胶东抗大”在栖霞的抗战岁月中留下了光辉的印记。200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词:“栖霞山河娇,牙山红旗飘,抗大扎营盘,豪杰多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