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 胶东区实行整编
联系单位:烟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环山路2号润利大厦
邮编:264003
咨询电话:0535-6732056
技术支持:水母网
邮 箱:shm@shm.com.cn
来源:《风云:胶东革命历史事件选编》2021-12-07

 1945年8月,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然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一面玩弄和平谈判阴谋,一面在美国的支持下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进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把发展东北并争取控制东北,作为全军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任务,党中央决定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20日,中共中央致电山东分局:“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以赴,越快越好。”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军区迅速调兵遣将,从9月底至12月初,先后组织三批主力部队奔赴东北,其中包括山东军区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大部)、第六、第七师,滨海支队、警备第三旅、山东军区教导团。开赴东北的部队,除第一批部分部队从陆路出关外,大多数是从胶东海上运送过去的。

 一、“先遣支队”摸清东北情况

 8月24日,中共山东分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致电中共胶东区委书记林浩,命令其派出干部带一部分部队,以东北义勇军名义,去东北了解情况和开展工作。8月26日,中共胶东区委根据中央电令精神,迅速从东海独立团二连抽调两个排100人左右,组建了一支跨海进军东北的小部队,临时番号“挺进东北先遣支队”,由吕其恩任司令员,邹大鹏任政委。先遣队先派吕赛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到大连探察情况,但到大连后被苏军扣留。先遣队决定不去大连,直奔辽东庄河县王家岛。9月5日傍晚,全体队员分乘两艘机帆船,从烟台起航,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抵达庄河县王家岛。登陆后,吕其恩即率队奔袭后滩屯伪警察所,解放了王家岛,随后又取得了解放庄河县城的胜利。先遣支队在庄河县休整半个月后,很快扩编到了1000余人。经过实地考察,先遣队发现当时苏军只占领少数大中城市,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均未占领,于是利用大功率电台,立即将这些情况报告胶东军区。9日,中共胶东区委所属的北海地委又派出一支武装小分队乘木船驶抵旅顺开展工作。10日,林浩根据两支先遣队的汇报,分别致电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中共中央,汇报了工作情况,并建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速派干部和部队由胶东挺进东北,以争取时机,更好地完成开辟东北解放区工作。

 二、海运指挥部全力筹备运兵

 9月8日,山东军区电令许世友,在龙口、黄河营等地设立海运办事处机关,以运送部队去东北。9月10日,许世友赶赴龙口成立了海运指挥部,和军区副司令员袁仲贤亲自坐镇指挥海运工作。指挥部成立后,即全力调集汽船和渔船。汽船主要是收复烟台、威海后缴获的,但数量有限,必须调集渔船。当时征集到小汽艇30余只,小帆船140余只。由于蓬、黄、掖等县的渔船都比较小,大多在五吨以下,加上大连老铁山水道风大浪高,为保证部队安全渡海,“海运”总指挥许世友决定把解放不久的长山列岛各岛屿连在一起,完全控制了渤海海峡中的关键岛屿与海域,并在砣矶岛设立兵站,大量储存给养,作为连接胶东和大连的海上运兵中转站,小型船只在此改换大船转运渡海部队,海运部队在此集结、补给、避风和休整。同时,为加强与胶东渡海指挥部的联络、组织接应登陆部队,渡海部队还在庄河设立了海运指挥部。

 为保证运兵东北战备方针的实现,山东人民特别是胶东军民为渡海部队筹备渡船及军需物资,准备粮食、棉衣等物品,修复各战略区之间的主要公路,为部队出征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部队的顺利开进,胶东人民一呼百应地扛起铁锹、镐头,积极修复公路,为子弟兵出征开通道路。为了阻止国民党军的北进,解除子弟兵北上的后顾之忧,他们又响应党的号召,把国民党赖以运兵的铁路拆毁、捣烂。山东军区部队缺乏大型船只,海运以少量机帆船和木帆船为主。胶东北部沿海地区承担了船只筹措、船工的教育与管理,以及必备物资的供应工作。很多渔民主动支援部队渔船,争着为部队当船工和向导。渡海部队需要大量的粮秣食品,天冷了需要改换冬装,化装渡海需要便衣,胶东解放区各级政府迅速动员数百万群众,夜以继日筹集粮秣、赶制冬衣和便衣。黄县等地方政府从其它地方调粮食,组织群众磨面粉,分至家家户户烙饼,然后收集上来发给部队作为在船上的口粮。为了防止晕船,当地群众还特别准备了一些急救水、仁丹、咸菜、苹果和长把梨等。为了保密,初期部队要求穿便衣渡海。黄县各群众团体发动群众全力以赴,突击做便衣、鞋帽。数万名群众昼夜不息地缝制被服,并在短时间内捐献衣物数千件,仅龙口码头工人就献出了500多件衣服。

 龙口港在运兵期间承担了重要任务。当时从龙口港出发运送兵员的船只主要来源于龙口龙大公司、以招兴公司为主的八大船行以及从沿海渔村征集的一些渔帆船。除需要保密的物资由战士们自己打包运送外,基本都是由码头工人运送的。因为海滩比较浅,船无法靠岸,工人们必须趟着齐腰深的水装卸物资,或者用舢板船把人、货运送到在海里停泊的汽船或帆船上。工人生活条件并不好,忍饥挨饿,但他们却拼着一股劲儿帮助抢运装卸物资。时值深秋初冬季节,海水温度较低,装卸工人白天、晚上靠在码头上,经常在水里泡着,有时连泡几天也不休息。运兵船昼夜兼程,每次装船、卸船都要争取时间,码头工人挑灯夜战,分班轮流,直到完成任务为止。郊区群众则安排部队住宿,帮助粮站收发粮食并运送至码头附近。龙口码头集舢板工、装卸工为一体,组成了一支重要的战斗力量,担负了码头船舶装卸和陆地搬运任务。龙口港码头工人马盛亭、于培山、高玉虎、宋喜田、刘怀山、顾廷佐等都因表现突出而立功受奖。这一时期,运送兵员和军用物资成为港口的主要任务,龙口港实际上已成为解放战争中的军港。

 三、山东主力跨海挺进东北

 为避免美军和国民党舰艇阻截和袭击,渡海多是夜间进行。开始时,战士们脱下军装,换上当地给准备的便衣等,装扮成一群闯关东的农民,后期因为部队战士数量多,没有继续要求换便衣。部队的武器多数留在了山东,每艘船只携带少量步枪、手榴弹等武器。战士们还被告知:如遇美军军舰盘查,就说是海上抗日游击队员。艰难的航行是在既无气象预报,又缺乏通信联络的条件下进行的。战士们人挨人、人挤人地躺在船底,翻身都很困难。海上不仅风高浪急,更险恶的是风向不定。大多数战士是第一次在海上航行,不少人眩晕呕吐,吃不下,睡不着。运兵船在海里漂泊,少的经过一天一夜,或者两三天,最长的十多天才到达对岸。

 第一批抽调滨海军区滨海支队和胶东军区一部分部队组成的挺进纵队,共3500人,由滨海支队负责人万毅率领从海路赴东北。这是山东根据地出发的第一支八路军战斗部队。9月19日,万毅率领的东北挺进纵队到达黄县,23日至25日在蓬莱栾家口集结。23日,万毅率领一个连的先遣人员先行探察路线,25日登上辽东半岛后发电指示部队马上渡海。随后,部队陆续在辽东半岛登陆。

 9月11日,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的部队分散经海路进入东北,并派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前去指挥。肖华与罗荣桓会面接受任务后,率领干部、部队1000多人,于9月20日赶到黄县。29日,肖华等部分干部和小部队在蓬莱栾家口上船,在大连登陆。

 万毅、肖华陆续起程后,胶东海运即进入紧张、繁忙的主力部队抢运阶段。只要不是赶上狂风暴雨天气,一条条满载部队和干部的船只就乘风破浪踏上征程。

 9月19日,胶东军区接到命令,由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第六师三个团及师部迅速渡海,进军东北。23日,再令第五师主力开赴东北。各部队当即动作起来,许世友、林浩等军区领导人亲临各港口、码头组织指挥。23日晚,吴克华率领两个连,先头探路。主力部队在彭嘉庆和第六师政委李丙令带领下,于9月底分批在龙口、栾家口登船,至10月20日左右,全部到达庄河、貔子窝一带。10月21日,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奉命挺进东北,25日乘坐十只大木帆船和三艘海轮从龙口起程,27日晨抵达庄河海岸登陆。胶东出动的部队,计有第六师三个团,第五师二个团,基干部队北海独一团、东海独二团、北海独二团、军区独立团。另外,还有胶东军区海军支队。

 10月间,由胶东渡海的还有由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机关及军区部队编成的第二师,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该师于10月底、11月初到达龙口、栾家口,起航后不久,遇逆风行船,在砣矶岛停留两天,再经六昼夜航行,先后在庄河一带登陆。全师8000人,实际到东北7500人。

 最后一批从胶东渡海的是鲁中军区部队编成的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部队由鲁中军区政委罗舜初率领,于11月中下旬从邹县、莱芜一带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龙口。此时,胶东军区对渡海的指挥已越来越有经验,组织得井然有序,几天之内就把1.1万部队运到了辽东。

 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渡海北上的同时,中共胶东区委抽调3000名地方干部,在青岛市委书记林一山带领下,随主力部队渡海去东北开辟新解放区。其中,黄县、龙口特区有30余人,招远县有40余人,招北县有42人,栖霞县有15人,福山县有27人。为了便于在东北迅速开展工作,掖县和掖南两县还专门抽调了60名在东北有各种关系的干部和俄语翻译去东北。黄县独立营两个连在营长原索成的带领下和龙口特区工委书记吴善昌、黄县县委民运部贺力等一批地方干部一起,也奔赴东北。

 10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要求罗荣桓率轻便指挥机关去东北。11月5日,罗荣桓率山东军区直属机关、警卫部队和独立营共4000多人抵达龙口。随后,罗荣桓一行乘坐六艘汽船驶出龙口湾,向东北进发。期间因风大浪急,船曾开到砣矶岛避风。当行至旅顺海域时,由于苏军要求船不能在旅顺、大连登陆,遂朝濒临黄海的貔子窝驶去。经一夜航行,罗荣桓一行顺利在皮口港上陆。

 在这次进军东北行动中,山东军区的主要领导和主力部队几乎悉数进入东北。除第一师、第七师、渤海新编师和第六师的一部分,经冀东过长城到达东北和从兴城登陆外,其余主力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均从龙口港、黄县的黄河营和蓬莱栾家口码头乘船出发,在庄河的打拉腰、花园口、大孤山和新金县皮口等地登陆。海运期间,除山东军区第七师参谋处长石潇江等30多人所乘的木船中途触礁遇难外,均安全到达。

 据统计,胶东军民从1945年9月开始,陆续将山东八路军挺进东北部队的大部分和6000多名地方干部,通过龙口港、黄县的黄河营和蓬莱的栾家口码头海运东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仅山东军区截止到1945年11月24日,就调赴东北部队21个主力团,10个基干团,共31个团。在秘密的状态下,数万人的八路军部队,迅速渡过渤海,向东北挺进,这一壮举,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战略转移的先例。在这次繁重的运兵任务面前,胶东地区人民特别是广大船工,表现出顾全大局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承担运兵任务,甚至在船少人多和气候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连续往返,圆满完成了运兵任务,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山东主力部队及大批干部会同其他解放区的部队和干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先于国民党军队到达东北,争得了控制热河和东北的先机和主动权,打破了国民党军欲完全占领东北,从而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险恶企图,为实现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