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文 撰文/供图
据笔者所知,中共胶东特委留存下来的纸质文物,为数不多。特委创办的报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调查挖掘,也只是在20年前发现一本胶东临时工委时期,由理琪和吕其恩创办的机关刊物———《战斗》,而特委时期的机关报刊,从来未见未闻,是中共胶东党史上的空白。
前不久,笔者查阅山东省档案馆编印的有关珍贵机密档案时,发现一帧胶东特委编印的刊物《党的生活》的封面图片(见图),不觉惊喜异常,如获至宝。
经初步查考,这本刊物于1938年9月1日出版,是理琪牺牲后,王文同志刚来胶东主持特委工作时,在掖县(今莱州)编印出刊的胶东特委机关报刊。真是一件珍稀革命文物!
这本刊物为32开本,封面是普通的雪连纸。红油墨木版印制,上部橫列黑体大字书名:“党的生活”,稍下为“第一期”,再稍下,是胶东革命根据地当时推行使用的拉丁化新文字书名拼音:“Dangdi sheng-xuo”和“Di-1 Ki”。封皮下部,横列4行字,为“中共 胶东特委会 宣传部编印 一九三八·九·一”。左上角盖有行书黑色木戳“秘密”两字。中部则有蓝色号码:000102。另有收藏人李晓岩的两处钢笔手书编号:顶端为“党刊1”,中为“祺(保)字005”。
此外,更难得的是,收藏人在四周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有关此刊收藏的情况信息,为今天的人了解这一珍贵革命文物提供了线索。封面右上角是:“珍贵党内较早的刊物,应妥为保存!”左边竖书:“邓总书记、杨尚昆主任!此文件是我与牛绍文(别名:沈阳)、杨盛春、彭树桢四人在辛诚一部队(国民党游击队)成立的特别小组时期的(文)件”。封面红线框内左下角,同笔迹书有“保存人:李晓岩(即赵进祺)”。右下角又书:“文件保守人李晓岩遗言(不知为何用此二字――作者注),五七年九月二十于青岛”。
如此看来,此文物是一位名叫李晓岩的老革命,于1957年9月上交给党中央书记处的。当时,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为邓小平,办公厅主任是杨尚昆,为了确保上交过程无差错,李晓岩写上了两位中央领导的名字,足见其对此文物的重视程度。
可是,如何弄懂李晓岩所注写的这些文字呢?笔者查到的这段历史资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背景。史料记载的是栖霞建立抗日武装的一段经过:
1938年4月,栖霞县共产党员崔书景奉命联系吴志修、韩玉秀、刘荣(侯殿波)等,率先在栖霞县南横沟村南庙,组织了一支1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同月,由莱阳去黄县(今龙口)会师的“第三军第九大队”过境,崔书景的队伍遂编为该大队的第二中队。崔书景任第九大队副大队长兼二中队负责人。这支队伍在栖霞县活动的同时,中共胶东特委派人到当地积极作争取辛诚一的工作。
辛诚一是国民党栖霞县县长,他手下的第五纵队,是一支由山东省军阀韩复榘遗留在栖霞、蓬莱、招远、黄县等地,由地方官吏、旧保安队、旧军队的士兵,以及当地的工农群众、抗日青年等汇合而成的武装,对外称“山东抗日第五纵队”(简称“第五纵队”),约有1000人左右,辛诚一任纵队司令。当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的时候,具有爱国思想的辛诚一及其领导的第五纵队,受到了胶东国民党顽固派的排挤。胶东特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派吴帚平以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辛诚一部做说服动员工作。经多次交谈,辛诚一同意胶东特委派干部协助整顿第五纵队。此后,胶东特委先后派牛绍文(沈阳)、彭树桢、杨盛春和赵进琪等,到辛诚一部队秘密开展统战工作,于6月将辛诚一及其部队争取过来,并开进掖县朱桥一带休整待命。9月18日,第五纵队被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第二十五旅。随后,辛诚一提出,愿意自领100余人到招远县继续发展抗日武装。翌年3月7日,第五支队联合辛诚一部攻打招远县城时,辛率部在瓦里一带阻击敌人。战斗中,他竭尽全力,英勇杀敌,以身殉职。
由这段记载可知,《党的生活》这本刊物确是1938年9月初出刊的。当时,赵进祺、牛绍文等将辛诚一部争取过来,开到掖县朱桥一带休整。驻地与胶东特委很近,因而有机会在刊物印出不久即得到。赵进祺是个细心人,为自己保存的资料编了号,这份编号为“祺(保)字005号”的刊物,应该是他手头若干存档中的一份。
后来,赵进祺改名李晓岩,可能在青岛工作或居住。到1957年9月底,不知何故,他决定将这件珍贵文物献给党中央。更不知何故,他不曾另外写信,而是在文物的封面空隙处,加注此物价值、来源,请求中央给予重视。并在左上角,写上交给党中央负责人邓(小平)总书记和杨尚昆主任的名字,以确保交到党中央去。
那么,这份珍贵文物最终是否上交到了党中央?李晓岩后来的命运又是怎样的?笔者不得而知。不过,既然它被编进《山东省珍贵文物档案选粹》中,说明此物还在山东档案馆里。很希望能有机会查到实物,一睹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