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附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国民党第二十九军一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热潮影响下,奋起抵抗。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抗击日军的侵略。9月23日,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承认了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于9月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组织抗日武装的10条纲领。纲领指出: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组织抗日武装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在韩复榘军队开始撤退或溃散,日军尚未到达或立足未稳之时,是发动起义的最好时机;起义部队可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或“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名义;用“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的口号,筹集抗日经费和枪支弹药。省委还制定了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并请求中央和北方局派一批红军干部和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到山东帮助组织抗日武装。
10月中旬,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会后,山东省委派林一山和张加洛等一批共产党员回到胶东。此时,根据国共谈判达成释放政治犯的决议,被国民党关押在监狱里的共产党员理琪、宋澄、宋竹庭等出狱后,亦被山东省委派回胶东。这些同志回胶东后,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恢复发展党的组织,组织群众,发动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原来留在胶东各地的党员同志,也抓住这一时机,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
1937年9月,共产党员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家乡蓬莱县开展党的工作,先后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并建立了以于眉为书记的中共蓬莱县支部,11月成立中共蓬莱县委,于眉任书记。10月,共产党员刘坦从国民党监狱被释放,回到招(远)莱(阳)边区与共产党员田绰永等取得联系,在马连庄(现属莱西市)成立了中共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临时委员会,田绰永任书记。11月,原中共海阳县委书记刘仲益和孙铭瑞、孙世堂等从国民党监狱获释回到海阳后,找到李桂岩接上组织关系,重新成立了中共海阳特支,刘仲益任书记。l 2月上旬,理琪受中共山东省委指派,从济南回到胶东后,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新成立了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特委委员有林一山、张修己、柳运光、李紫辉。12月,共产党员吴青光在与中共山东省委接上组织关系返回莱阳后,召开了党员干部会议,传达了省委对莱阳党组织的指示,并根据省委指示成立了中共莱阳县委员会,吴青光任书记。同月,从狱中返回胶东的宋竹庭、于克恭等人,根据中共胶东特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牟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宋竹庭任书记。原有烟台市各县的党组织也都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了准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12月15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沟于家村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理琪、吕志恒、张修己、林一山、柳运光、张修竹、宋澄、王台、于得水等。会上,理琪传达了中共山东省委在10月中旬紧急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分区发动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在胶东以文登、牟平、莱阳一带的抗日武装为基础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下简称“第三军”)的指示。会议并就武装起义的时间、地点、人员、准备工作及起义后的行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会后,胶东特委领导人除少数留在本地赶写传单、标语和制作“第三军”大旗外,其余人员分别到烟台、文登、荣成、威海、牟平、海阳、蓬莱和黄县等地组织发动群众。
第一节 中共胶东特委发动天福山和威海起义
1937年12月24日,按照特委扩大会议的决定,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有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全体成员及农民、学生、知识分子等共80余人。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郑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参加起义人员组成“第三军”第一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随后,中共胶东特委决定:理琪、吕志恒、林一山等主要负责人继续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张修己、张修竹留在文登县沟于家村做联络工作;“第三军”第一大队西去进行抗日宣传。天福山起义及“第三军”第一大队的成立,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胶东人民抗日武装的诞生,揭开了胶东武装抗日的序幕。
天福山起义后,“第三军”第一大队自天福山出发,向西行进,开展武装宣传工作。31日,队伍行至文登县米山乡岭上村时,突然遭到国民党文登县县长李毓英组织的地方武装数百人的包围。为了避免冲突,政委宋澄等29人与之谈判,竟遭逮捕,于得水乘机指挥其余人员突围脱险。李毓英把宋澄等29人绑押文登城后,杀害了金牙三子(乳山市人,原名邢京昌)、王洪、隋原清3人,余者被投入监牢,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岭上事件”。与此同时,由中共胶东特委派往牟平、海阳进行抗日宣传的于克恭、丁希昆等人,在海阳县圈港村(现属乳山市)也遭到国民党海阳县县长赵长江部队的包围袭击,共产党员丁希昆、王润恒、邵川田等光荣牺牲。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破坏和镇压,中共胶东特委一面积极进行革命活动,继续发展抗日武装,一面向国民党文登县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并大造革命舆论,迫使他们不得不释放宋澄等同志。
“岭上事件”发生后,使刚刚成立的“第三军”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中共胶东特委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的方针和决心没有改变,又于1938年1月成功地发动了威海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1月初,林一山在威海得知北平政法学院“民先”队员孙端夫在威海正同袁时若、孙明光(孙玺祺)、赵野民等人组织抗日武装时,便与他们取得联系。通过孙明光的关系找到其胞兄、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商谈抗日,以争取孙玺凤的合作。随后,理琪等也到了威海,一面布置起义事宜,一面继续做好孙玺凤的工作。当孙玺凤同意了理琪提出的条件后,胶东特委决定发动威海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人员由威海、文登的党员、“民先”队员及部分学生、农民共100余人组成。15日凌晨,各路参加武装起义的人员分别从文登县大水泊、沟于家和威海郊区的羊亭等地赶来,同威海市区的人员汇合于指定的地点,并配备了理琪与孙玺凤谈判所得到的100多支枪及其他军用物资,组成了一支人民抗日武装。16日,起义部队在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院内召开大会,理琪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分析了中华民族当前面临的危险,号召大家到农村去发动、组织民众,开展武装斗争,联合一切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保卫胶东。当日下午,起义部队向文登县沟于家村转移,后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威海武装起义的成功,壮大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随着抗日起义队伍的壮大和形势的发展,为了加强对抗日武装和地方工作的领导,1938年1月19日,胶东特委决定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理琪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吕志恒任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将“第三军”所属部队整编为两个大队和一个特务队。第一大队,孙端夫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第二大队,于烺任大队长(不久于得水接任),林乎加任政委;特务队由杜梓林任队长,孙镜秋任指导员。
第二节 牟平雷神庙战斗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战斗,就是奔袭牟平县城,进行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
原国民党牟平县保安大队大队长张建勋,在日军侵占牟平县城后,便把队伍拉到昆嵛山北麓的龙泉汤驻守。他向当时我党在牟平县做兵运工作的贺致平表示,有意准备攻打牟平县城。得此信息后,贺致平向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提出可向“第三军”司令部请示,同他联合攻打牟平县城,张建勋欣然同意。贺致平即写信向理琪报告这一情况。这时,“第三军”西进抗日,已到达牟平县东南边界的崔家口村。接到贺致平的信,理琪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形势。会议认为攻打牟平县城有利条件很多:伪政权刚组建立足未稳,我乘虚奔袭可操胜券;可以提高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可以锻炼部队,鼓舞斗志;可以夺取敌人的武器武装自己;对友军还可以扩大我军政治影响,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是决定,除由胶东特委副书记吕志恒率第二大队留守崔家口外,其余部队全部参加攻打牟平县城。
特务队队长杜梓林领着战士们振臂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听到一阵阵响亮的口号声,居民们纷纷走上街头夹道欢迎。“第三军”战士抓紧时机,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大街上张贴“肃清汉奸,卖国贼”、“组织起来,武装保卫家乡”、“第三军是老百姓的队伍”等标语。群众纷纷把日伪逼着挂的旗帜扯下撕破,扔在地上。上午10点钟,“第三军”攻城战士在对俘虏进行教育后,把他们大部分释放,只押着宋健吾等几个主要官员,携带着缴获的枪支弹药,撤离牟平县城。
攻城部队撤出牟平县城后,进入城南山区,指挥部及理琪等来到离城东南3里的雷神庙开会。雷神庙是个独立的四合院,有正殿、东西两厢和南倒厅,四周建有砖石围墙,建筑面积与院子面积均为500余平方米,庙外东、南、西3面都是开阔地,北面200米处为一村庄。指挥部命令战士们在这里休息待命,理琪、林一山和大队干部等在南倒厅开会,研究下一步的行动。会议对下步怎么办意见不统一:一种意见主张在牟平县城就地建立抗日政权;一种意见主张离开县城,到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还有一种意见主张在既临近县城又背靠山区的地方打游击。在会议进行中,敌机曾3次飞临牟平县城上空侦察。对此,“第三军”领导同志虽有所警觉,但因在西门外已派出三中队阻击烟台敌军,且又派出一中队一部在附近警戒,所以只在敌机第二次飞临时,命令主力押着俘虏先行转移,会议仍继续进行。这时,留在庙内的干部、战士只有理琪、林一山等20余人。会议到中午12点以后,多数人赞成第三种意见,并做出立即转移,甩开敌人的决定。部队正准备转移,忽然听到一个送饭的群众高喊:“鬼子来了!”原来驻守烟台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接到牟平县城被袭的消息后,在飞机的掩护下,乘汽车迅速赶到牟平县城。而我负责阻击和警戒部队的战士,缺乏战斗经验,在未报警的情势下自行撤走转移,因此日军得以迅速将雷神庙四面包围。
在南倒厅开会的理琪等人,闻声冲出屋外,见到敌人已逼近围墙和大门,庙周围到处都响起枪声,形势十分危急,突围是不可能了。他们当机立断,迅速指挥部队坚守庙房,封锁住大门、便门和窗口。敌人集中火力,疯狂地向大门猛扑。守卫正殿及东夹道的宋澄、张玉华、李启明,守卫东厢的林一山、胡秀山、胡春林和守卫西厢及西南角落的姜克、谷熙纯、宋干卿、杜梓林互相配合,构成交叉火力,向敌人猛烈射击。在南倒厅的孙端夫、司绍基、袁国华、田野、小陈、黄寨、夏来、李锦辉也个个把住窗口,严密封锁。敌人暂时被打退了,但仍在远处向大门胡乱打枪。
经过一番整顿,敌人又开始进攻了。指战员们毫不畏惧,沉着应战。理琪冒着枪林弹雨,来往奔跑指挥战斗。突然,一排枪弹打来,理琪腹部连中3弹倒在院子里,宋澄等急忙把他抬到后夹道。理琪的伤势很重,肠子都流出来了,但仍然忍着剧痛,鼓励大家要树立必胜信心,节省子弹,坚持到黄昏突围。林一山手腕被打伤,腿部也中弹,血顺着裤腿流到鞋里,但他全然不顾,坚持指挥战斗。杜梓林则爬上院墙,向西南方向的敌人猛烈射击,敌人的火力被吸引过来,正面的压力减轻了,可他自己却不幸中弹牺牲。
日军从南面正门几次进攻受挫,就变换招数,从屋外爬上屋顶,企图从上面压住我们。可是,敌人在屋脊上刚一露头,我神枪手胡秀山等弹无虚发,敌人一个个应声滚了下去。天渐渐黑了下来,下起了大雪。敌人输红了眼,放火点燃了南倒厅,战士们迅速转移到东、西两厢。火越烧越大,形成一道火墙,敌人也不敢冒然往里冲,熊熊的烈火倒成了我们的临时防线。忽然,“轰!”的一声震响,南倒厅墙倒屋塌,我们的正面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但这时天已大黑,突围的时机终于来到。恰在这时,雷神庙东方传来了枪声,原来是贺致平看到敌机一直在西面上空盘旋,估计可能是我军在进攻牟平县城,建议张建勋赶快前往参战,张建勋立即率部奔向牟平县城。在张建勋部队的策应下,宋澄组织和指挥大家从便门突围出去,再折向南去。同志们背着理琪、林一山,搀扶着宋澄脱离了险境。他们走到离雷神庙南2里多路的杨岚,稍事休息。这时理琪同志已不幸牺牲,遂将他的遗体安放在群众的一个草园里。又组织了3副担架,抬着林一山、宋澄和胡秀山继续前进,2月14日回到了崔家口。
雷神庙战斗从午后打到晚上,激战七八个小时。从现在仅存的革命遗物——在一块0.8平方米的铁皮雨搭子上,竟有138个弹洞,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这一战,“第三军”以少数缺乏战斗经验的指战员和劣势装备,抗拒数倍于我的优势敌人,打退数次进攻,取得毙伤日军50余人、烧毁敌汽车数辆的重大胜利。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地鼓舞了胶东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第三节 烟台市各县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
1938年,在天福山、威海抗日武装起义和雷神庙战斗的影响和鼓舞下,烟台市各县党组织纷纷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主要的有:
黄县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黄县的“民先”队员和共产党员在进步分子中,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联络各方面的抗日力量。11月底,房雨若、宋兆炼、范心然、仲曦东等l0余人,在百盈村小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黄县抗日救亡团”。抗日救亡团成立后,一面深入各地宣传抗日、筹集抗日武器,一面与邻县抗日武装建立联系,积极争取上级党的领导。1938年1月中旬,抗日救亡团与中共胶东特委、第三军总部取得联系,领到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的番号(简称“第三军三大队”)。这时抗日救亡团已发展到四五十人,由于缺乏武器,队伍暂时没有集中起来。为加快起义进程,1月28日抗日救亡团在黄县城南下观庙召开会议,决定公开打出“第三军三大队”的旗帜,以扩大政治影响,形成领导全县抗日的核心。鉴于武器不足,会议决定在举旗起义之前,先到黄县县城夺取国民党驻守城县的乡校第四中队的枪支。30日下午4时,起义部队集结于黄县城南菜园泊村东准备进城夺枪时,因情况有变,抗日救亡团领导决定改变进城夺枪计划,立即把队伍拉到黄格庄大庙宣布举旗起义,当晚树起了“第三军第三大队”的军旗。同时起草了《告同胞书》,临时推选李希孔(后叛变投敌)任大队长、王子敏任副大队长。31日,起义部队向东南山区转移,进驻莱山院村,并深入附近各树广泛发动群众。
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七·七”事变前,蓬莱“民先”县队部大队长于仲淑在蓬莱县进步教师中发起组织了抗日救亡团体“蓬莱县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七·七”事变爆发后,共产党员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派,于1937年8月从北京大学回到家乡蓬莱。于眉回到蓬莱后,一面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中共蓬莱县委,担任县委书记,一面以“民先”组织为骨干力量,成立了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蓬莱县抗战服务团”,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确定由抗战服务团团长于仲淑负责,在蓬莱县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中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他们支持和参加抗战。经过一段紧张的工作,抗战服务团发展到全县各区,于仲淑在各“乡校”中队中的统战工作也有了基础。从而,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作好了必要的组织准备。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派柳运光到蓬莱传达特委关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蓬莱县委按照胶东特委指示,立即行动起来,一面发动共产党员、“民先”队员秘密收集枪支弹药,一面加快对各“乡校”中队的争取工作,积极准备武装起义。12月中旬,鉴于驻蓬莱县国民党第二十师和蓬莱县县长董干卿及其官员未战先逃,蓬莱县潮水镇国民党员张季瑞、张仲绩趁机纠合原县政府自卫大队拼凑成蓬莱县临时政府,张季瑞充任县长,张仲绩为秘书长。为此,中共蓬莱县委在安香于家南山召开“民先”县队部和“抗战服务团”负责人会议,决定12月2O日在响水湾吕家举行武装起义。
“第三军第三大队”成立后,对蓬莱县震动很大,各区人民纷纷参加,一些“乡校”中队的负责人也向“第三大队”靠拢。
“第三军第二路”成立后,于
牟平育黎抗日武装的建立 1938年2月6日,为筹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五大队,王亮、柏喜宾、于天德3人受中共胶东特委指示,到海阳县北江村(现乳山市)找到中共牟海临时工委书记宋竹庭,研究奇袭育黎乡校计划。2月7日夜10时许,王亮、宋竹庭等一行8人赶赴育黎,通过在区公所当师爷(文书)的贺致平(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叫开乡校大门,其余7人一拥而入,用枪口对准正在打牌、玩耍的乡校队员,未放一枪,仅用十几分钟时间,便缴获长短枪30余支,自行车、被服等物资一宗。宋竹庭等向乡校队员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当场吸收5名乡校队员参加八路军。两小时后,这支10余人的队伍,满载缴获的武器和物资连夜东进,次日下午到达文登县的崔家口第三军总部,与在那里已集结的起义部队汇合。不久,根据第三军总部指示成立了第三军第五大队,王亮任大队长,宋竹庭任政委。
莱阳县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莱阳县转移外地的共产党员、释放出狱的共产党员及在北平、济南、青州等地上学的进步学生梁辑卿、庄国瑞(庄扶吾)、刘坦、张资明、宫维桢等陆续回到莱阳,与在家乡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吴青光、苏继光等联合起来,在莱阳县的南部、东南部和西部发动群众,建立“民先”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0月,胶东特委派邹青言以特派员身份到莱阳,向部分党员传达了特委指示:团结“乡校”武装共同抗日,发动群众组织武装起义。全县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起来。
1938年2月15日,莱阳县委在小院村召开有县委成员和“民先”县队部成员参加的县委扩大干部会,会议决定由县委军事部长庄国瑞负责组建武装宣传队。会后,在庄国瑞、刘恒山、王子芳等人的带领下,组织了十余人参加的“民先”武装宣传队,并着手发动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3月初,莱阳县委根据胶东特委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在宋竹庭的帮助下,以“民先”武装宣传队为基础,举行武装起义,在河崖村西关帝庙里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九大队”(简称“第三军第九大队”),庄国瑞任大队长、张咨明任政委、宫兼三任副大队长。随后在胡家堡小学里编成三个中队;一中队队长王子芳;指导员牛绍文,副中队长刘恒山;二中队队长林子彬,指导员崔涛;三中队队长刘维毅。每个中队又下设三个小队。第九大队建立后,便到莱、招、栖边界一带村庄活动。第三军第九大队在招远县时,积极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特派员宋竹庭亲自与国民党县政府教育官员考子修联系,谈判约定双方互相支持,共同抗日。宋竹庭还亲自到普云佛教会抗日救国军的香坛与其首领会晤,共同商定,结为友军。在加强部队自身建设的同时,还深入群众宣传武装抗日,影响大增。招远、栖霞等地的地方武装和农民、教师、学生也纷纷参加,仅月余时间,即由30多人发展到150余人,拥有长短枪60余支。4月中旬,第九大队奉命北上黄县与“第三军”总部会合。5月,第九大队与“第三军第三大队”合编为“第三军第四路”。
招远县抗日武装的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招远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进步青年学生和贫苦农民,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纷纷参加抗日武装。1938年3月,招远南部毕郭一带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与莱阳县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一起开展各种抗日活动。招远县的林子彬、耿宽、刘福臣、孙青山等人,在莱阳参加了“第三军第九大队”,林子彬担任了“第九大队”第二中队队长。参加“第九大队”的还有招远县南部10个村庄的进步青年20余人。与此同时,“民先”招远县队部又派党员李秉诚、李丰盛、秦鹏飞等20多人加入第九大队。
1938年1月,招远县北截、大刘家一带的抗日志士刘伯音、赵金鼎和一区(现招城一带)、七区(现蚕庄一带)乡农学校的教导主任,组织起一支7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成员多是一些青年学生。队伍刚集合到七区城子村,即遭到招远地主武装焦环洲(字慎卿)部的袭击。当天下午在望儿山坡被打散,大多数枪支落于地主武装手里。此后,刘伯音、赵金鼎等人便以望儿山坡抗日救国团的名义继续宣传抗日,揭露地主武装反对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想方设法营救被捕人员。经过斗争,一部分被捕人员被释放。在此期间,刘伯音、赵金鼎、冯建民等先后加入“民先”组织,继续发展这支抗日武装队伍。
1938年初,共产党员张嘉会(张干)和贾君知、郭玉峰、于发祥(于云青)、王佐臣等人,在招远黄县边界也秘密酝酿组织抗日武装,于1月在黄县台上李家村成立了招远县北乡青年抗日救国会(后改称青年学生抗日救国会),活动于招黄两县交界地区,公开宣传抗日,组织发动群众,秘密发展抗日武装队伍。4月下旬,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八支队到招远。李厚生、张嘉会、刘伯音等先后与之取得联系。5月,经“民先”招远县队部联系,招远望儿山坡救国团(成员多是贫苦农民)和招远青年学生抗日救国会(成员多是青年学生)合并,在招远西北部辛庄村组建了一支新的抗日武装队伍,共约20余人。“民先”县队部研究定名为“招远县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十二大队”,张嘉会任政委、刘伯音任大队长,郭玉峰任副大队长,主要活动在辛庄一带。第三十二大队建立后,“民先”积极发动群众参加该组织,动员群众为了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些热血青年纷纷加入这支抗日队伍。有的群众自觉地将家里的枪献出,有的群众则积极提供存枪线索。第三十二大队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到一些地主、大户人家中去取枪,一个月的时间就收集到30多支步枪、3支冲锋枪。到7月,队伍发展到100余人。经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部批准,正式将该部命名为“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十二大队”,任命贾君知为大队长、张嘉会为政委。不久,第三十二大队与温中坤领导的红枪会一部100余人和被争取过来的徐升福带领的部分玲珑矿警,合编为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三大队。中共胶东特委军事部派王檐雨任大队长,张怀忠任政委,滕利刃任副大队长。新合编的第三大队受中共胶东特委军事部和中共招远县委(特支)领导,主要任务一是配合第三军保卫玲珑金矿。玲珑金矿的黄金资源是中共胶东特委的重要经费来源,各方势力都在觊觎着这块“肥肉”,必须有相当的兵力做保卫工作。二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开展抗日活动。三是发展武装力量,动员群众参军,搜集民间枪支。到9月,队伍发展到400多人,逐步扔掉了大刀、长矛,全部用上了钢枪。
栖霞县抗日武装的建立1938年4月,栖霞县共产党员崔书景奉命联系吴志修、韩玉秀、刘荣(侯殿波)等率先在栖霞县南横沟村南庙组织了一支1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同月,由莱阳去黄县会师的“第三军第九大队”过境,崔书景的队伍遂编为该大队的第二中队。后来,崔书景则奉胶东特委指示返回栖黄边区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根据地工作。
1938年3月,中共胶东特委派人到栖霞县积极作争取辛诚一的工作。国民党栖霞县县长辛诚一领导的“第五纵队”是一支由山东省军阀韩复榘遗留在栖霞、蓬莱、招远、黄县等地的地方官吏、旧保安队、旧军队的士兵,以及当地的工农群众、抗日青年等汇合而成的武装,对外称“山东抗日第五纵队”(简称“第五纵队”),约有1000人左右,辛诚一任纵队司令。当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倍受群众拥护,政治威望与日俱增的时候,具有爱国思想的辛诚一及其领导的“第五纵队”,受到了胶东国民党顽固派的排挤。胶东特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派吴帚平(山东省委派到胶东工作的)以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辛诚一部做说服动员工作。经多次交谈,辛诚一同意胶东特委派干部协助整顿“第五纵队”。此后,胶东特委先后派牛绍文(沈阳)、彭树桢、杨盛春和赵进琪等党的干部到辛诚一部队秘密开展统战工作,于6月将辛诚一及其部队争取过来,并开进抗日根据地掖县朱桥一带进行休整。9月18日,“第五纵队”被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第二十五旅。随后,辛诚一提出,愿意自领100余人到招远县继续发展抗日武装。翌年3月7日,第五支队联合辛诚一部攻打招远县城时,辛诚一率部在瓦里一带阻击敌人。战斗中,他竭尽全力,英勇杀敌,以身殉职。
栖霞县另一支抗日武装就是栖霞县大刀会。栖霞县人民为了反军阀、抗捐税,民间曾组织过红枪会、青旗会、黑旗会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群众武装社团。“七·七”事件后,何冰皓等根据胶东特委指示,以抗日救国为号召,将“五会”组织起来,改造成抗日的武装组织“大刀会”,由何冰皓任会长,并于1938年5月27日,在福山县镇泉山大庙宣誓抗日。6月,何冰皓、唐文山、胡彪、孙伽俐等带领大刀会100余人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随后于河西村集合,赴黄县圈杨家第三军总部会合。7月,这支队伍到达黄县后,一部分编为胶东游击队第七大队升级到主力部队,一部分编为山东游击纵队胶东区栖霞第六支队,胡彪任第六支队支队长,孙伽俐任政委。不久,这支武装奉命返回栖霞,主要在栖(霞)、蓬(莱)、福(山)边区进行抗日活动。8月,由崔书景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合并入第六支队,崔书景任支队长,孙伽俐任政委,胡彪任副支队长。9月,栖霞第六支队在蓬莱县马家村改编成栖霞县独立营,崔书景任营长,庄扶吾任政委,下辖3个连。至10月,胶东特委军事部决定将栖霞独立营与福山独立营、黄县独立营二连合并为北海独立营,苏新源任营长,庄扶吾任政委,崔书景任副营长。
福山县抗日武装的建立 福山县的抗日武装始建于1938年3月,后来出现过一段挫折。1938年3月上旬,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进驻牟平县观水镇,“民先”福山县队部派员接上关系。中旬,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路进驻福山县绍瑞口、巴家寨等村。根据“民先”福山县队部的汇报,19日第三军第一路、栖霞辛诚一、刘万岭部和大刀会会员共2000余人联合包围福山县城。早在2月,福山县国民党代理县长陈昱已投降日军,任伪福山县县长。攻城部队经过持续5天的围困,陈昱被迫与“第三军”代表谈判,同意接受改编。3月下旬,福山县伪保安队在绍瑞口村正式接受“第三军”改编,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福山别动总队,陈昱任总队长。总队辖两个支队,一支队王润之任支队长,胡亦农任政委;二支队赵锡纯任支队长,李丙令任政委。25日,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陈昱任主席,赵野民(第三军代表)任副主席。但当时由于党组织处于初创时期,缺乏经验,让陈昱集军事、政治主要权力于一身。5月初,“第三军”总部西上黄县,陈昱趁机于5月4日在东厅村纠集亲信,收缴了“第三军”委派的军政人员的枪,制造“东厅分裂事件”,驱逐共产党军政人员,将福山别动总队更名为“福山县游击总队”,自封司令,福山县统一战线武装至此解体。“东厅事件”后,苏新源到福山县诸留、邹家房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中旬,建立起一支10多人的抗日武装。下旬,福山县抗日游击队在蓬(莱)福(山)边区正式建立,约有60余人,苏新源任队长,庄扶吾任政委。6月,这支队伍又被整编为山东游击纵队胶东区福山县第五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