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 胶东区实行整编
联系单位:烟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环山路2号润利大厦
邮编:264003
咨询电话:0535-6732056
技术支持:水母网
邮 箱:shm@shm.com.cn
来源:《中共烟台地方史(第一卷)》2022-02-11

 第一节  日军占领烟台市,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西进抗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迅速向华北增兵,扩大侵略战争。7月底,攻占北平和天津。10月初,侵华日军第五师团沿津浦路南犯侵入山东。由于韩复榘率部南逃,日军于12月分兵两路大举南犯和东侵。12月25日,日军第五师团在周村集结,随即沿胶济铁路东犯。1938年1月9日占领潍县,19日占领青岛。胶东大部沦为敌占区。

 在中共胶东特委积极领导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同时,日军加紧向烟台市各县发动进攻。1938年2月1日,日军从潍县乘18辆汽车侵占掖县县城。2日上午,日军委任掖县城“永春堂药店”经理、掖县维持会会长刘子容为伪县长,令其组织伪掖县县政府。下午,日军撤离掖县县城。2月2日,已占领青岛的日军第五师团一部3000余人,自青岛沿青(岛)烟(台)公路北犯。当日侵占福山县城,3日侵占烟台。原烟台特区专员张奎文及其守军弃城而逃,日军遂将烟台特区改称烟台市,并成立“胶东善后委员公署”和烟台市公署。此时,国民党福山县代理县长陈昱于10日派人向日军乞降,被委任为伪福山县县长。在烟台市,日军委任张华南为伪烟台市市长,相继建立了伪警察署、特务队、保安队和警备队,对烟台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在伪军的配合下,日军经常对烟台周围农村进行骚扰和扫荡。在市区,日本统治者成立洋行和“联合准备银行”,控制烟台的金融和经济命脉。据烟台海关统计,1939年底至1940年6月的半年时间里,日军就从烟台港运走其掠夺的海产品、矿产品、土产品及粮食2.7万吨,价值994万元。

 日军侵占烟台后,又兵分两路扩大侵略,一路东犯牟平,一路西犯蓬、黄、招。2月5日,东路日军侵占牟平县城,以“胶东善后委员公署”名义建立伪牟平县政府和伪军商团武装,委任宋健吾为伪牟平县县长。2月5日,西路日军1000余人侵占蓬莱县城,下午经蓬莱进犯黄县县城。在黄县地方实力派范省斋、丁岑浦的纵容支持下,杜乐先出任黄县维持会会长,组织伪军与刚成立不久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进行对抗。2月6日,日军由黄县侵占招远县城。早在日军到来之前,国民党陆军第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首先率部西逃。国民党招远县县长杨秀彦不顾国家生死存亡,也率公安局、民团和部分乡校武装弃城而逃。日军占领招远县城后,便委任原国民党县政府民政科科长展河图为伪县长,并成立维持会和伪公安局。

 至此,烟台市大部县城为日军和伪军所控制,烟台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斗争。在日军侵占期间,侵略者实行“三光”(烧光、抢光、杀光)政策,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烟台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鉴于日军侵占的新形势,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决定西进蓬、黄、掖,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领导发动了天福山起义,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救国军第三军”,胶东人民有了自己的抗日武装。1938年2月上旬,日军大举进占胶东地区,在此形势下,胶东特委内部对今后发展去向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多数人认为,文荣威一带地处胶东东北角,特委久驻此地,不便于实施对全胶东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胶东特委及第三军总部的活动地域应该西移。但也有部分人认为,文荣威一带的抗日形势初开局面,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弃此地。

 据此,胶东特委于1938年2月5日在文登县大水泊举行扩大会议,围绕特委及第三军总部的去向展开讨论。会议由理琪主持,吕志恒、林一山、张修己、柳运光、李紫辉、俞克范等出席会议。会议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必须立即西进。其有利条件有三:一是蓬(莱)黄(县)掖(县)地处胶东腹地,水陆交通便利,便于领导整个胶东的抗日斗争。同时也便于通过平度、昌邑与山东省委保持联系。二是蓬黄掖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胶东的“天府之地”,最富庶的地区,此处作为胶东的政治军事中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三是蓬黄掖一带抗战形势发展很好,为特委西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月13日,理琪在雷神庙战斗中牺牲,中共胶东特委率领导第三军总部转战文登、牟平地区,在牟平县马石店(现属乳山市)召开了胶东特委会议,会议推举曹漫之代理特委书记,林一山和宋澄分别担任第三军总指挥和政委。会上,大家统一认识,要坚持抗战,只有一支抗日武装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强大的抗日武装和巩固的抗日民主政权,开辟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为此,决定西进蓬黄掖,开辟抗日根据地。

 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在西进过程中,不仅恢复了一些地方党的组织,还扩建了抗日武装,扩大了党的影响。3月中旬,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在崔家口进行了短期整顿。19日到达观水镇。下旬,到达福山县的绍瑞口、巴家寨。后又派“第三军”宣传队到栖霞县铁口乡的肖灵夼、西牟家庄和桃村周围的南埠、楚留店以及松山东部的桑树夼、金山店等村,进行抗日宣传,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剧目,鼓舞群众抗日热情。4月,在蓬莱县大辛店一带稍驻。在此期间,招远县梁岐山、滕利刃与曹漫之、吕志恒接上关系。根据胶东特委的指示,中共招远特支于4月中旬恢复建立,刘儒英任书记。同月,梁辑卿根据胶东特委意见,指示何冰皓建立中共栖霞特支,由何冰皓任书记。5月上旬,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到达黄县境内,先驻东南山区石良一带,后移驻文基姜家。7月,胶东特委机关从文基姜家迁入黄县城里,驻丁家花园。

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在黄县的短短3个月中,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广泛发动群众  胶东特委及第三军总部一到黄县,干部战士就深入到群众中,开展抗日宣传。不久,特委驻地及周围各村,纷纷建立起群众组织。为了推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开展,在特委的领导下,成立了黄县人民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会)。在黄县民动会领导下,相继成立了黄县职工抗日救国会、黄县农民抗日救国会、黄县各界青年救国会、黄县妇女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群众组织。职工抗日救国会的主要任务,是对会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动员会员参加自卫团,改善工人生活,提高工人待遇,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农民抗日救国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乡、村农救会,加强自卫团,提高农民参政意识,开展锄奸瓦敌,搞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青年抗日救国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乡、村青年组织和儿童团,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组织青年站岗放哨,同日伪汉奸进行武装斗争。妇女抗日救国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乡、村妇女组织,发动妇女动员丈夫、儿子参军参战,发动妇女开展抗日捐献运动,做好拥军优属、慰问部队工作。在这些群众组织带动下,黄县城乡抗日救亡运动全面地开展起来。

成立黄县抗日民主政府  在胶东特委的领导下,5月15日至17日黄县城乡各界代表50余人,在菜园泊举行会议,成立了黄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袁义亭、牟纪常、王维仲、陈文其、吕颂华、吕佛航、赵笃臣7人为行政委员,选举王维仲为主席,设立行政、教育、司法、民运、财政5个部。各部设正、副部长各一人。不久,全县10个区公所相继建立。黄县县区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共产党已完成实施对这一地区的领导。

组建胶东抗日联军,粉碎顽固派的进攻  平度县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平度县长顽固派张金铭,野心勃勃,妄图独霸胶东,于5月初勾结莱阳县刘东阳、栖霞县秦毓堂、招远县焦盛卿等顽固派,纠集3700余人的兵力,向掖县第三支队发起进攻,形势十分严峻。于是,第三支队立即派人到黄县向胶东特委及鲁东游击第八支队求援。5月12日,第三军、鲁东游击第八支队和掖县的第三支队在黄县举行会议,决定成立“胶东抗日联军”。马保三任指挥,林一山任政委。同时成立前敌指挥部,韩明柱、郑耀南分别担任正副指挥,张加洛任政委。胶东抗日联军当即命令第八支队3个大队和第三军两个中队前去掖县增援。第三支队调集了5个大队,和援军一起组织了夏邱堡战斗。此役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打击首敌的战术,击败了张金铭部,毙伤顽军三、四百人,其余三路顽军相继撤退。张金铭战败以后,被迫派代表到黄县向胶东抗日联军赔罪,表示今后愿意联合抗日。

组建“第三军第四路”  5月,第三军总部决定,将黄县的第三军第三大队与莱阳县的“第三军第九大队”以及陆续到达黄县的其他小股部队合并,改编为“第三军第四路指挥部”。李希孔任指挥,陈迈千任政委。第三军第四路指挥部下设3个大队,约400余人。此时,整个第三军所属部队已统编为四路部队,全军已发展到3500人左右。

扩建圈杨家兵工厂  圈杨家兵工厂是3月份由黄县第三军第三大队创办的,设备、原料均出自当地,全厂工人200多名。5月,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到达黄县后,将原第三军总部修械所并入圈杨家兵工厂。兵工厂扩建后,直属第三军总部领导,建立了红炉、翻砂、木工、车工、子弹5个部,人员增至300多名。

建立胶东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府自3月份相继成立后,胶东特委决定利用统一战线的合法名义,建立胶东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这是共产党领导下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抗日政权。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黄县、蓬莱县和掖县,为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胶东特委派曹漫之担任北海专署专员兼黄县县长。北海专署成立后,为加强党的领导,直接任命了中共党员孙端夫、于烺分别担任蓬莱县、掖县的县长。

创办《大众报》社和胶东特委党校  为了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坚定广大群众抗战的决心和信心,胶东特委在黄县城南的古刹莱山院,以第三军政治部领导的联合出版社为基础,于1938年8月创办了《大众报》社,贺致平任社长,工作人员百余人。此后,掖县第三支队《抗战日报》的人员和设备并入《大众报》社。报社分设了编辑部、印刷部、经理部和电台,报纸为四开四版。《大众报》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党报的作用,指导了胶东人民的抗战斗争。为培养党的各级干部,8月,胶东特委在党训班的基础上,在黄县姜家店成立了胶东特委党校,由王文兼任校长。

建立北海银行  为了适应战争和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的需要,胶东特委决定在掖县第三支队创办的北海银行的基础上,建立起胶东特委领导的由蓬黄掖三县集资合办的北海银行,统一发行北海币。北海银行成立时,有工作人员30余名。

改组胶东特委及第三军领导班子  为了加强胶东党政军的领导力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派王文、高锦纯到胶东。6月初,王文、高锦纯遵照省委指示,改组了胶东特委及第三军领导班子,健全了领导机构。王文任书记,林一山任宣传部长,吕志恒任组织部长,高锦纯任军事部长,柳运光任统战部长,于克恭任民运部长,林乎加任青年部长,李紫辉任妇女部长。宋澄、高嵩、张修己任委员。高锦纯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和第三军总指挥。

第三军与掖县第三支队合编   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是由掖县县委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武装,拥有十几个大队、3700多人。由于第三支队部分大队中党的领导力量薄弱,加上有少数坏人混入队伍。5月间,顽军进攻掖县时,第三支队先后有3个大队叛逃。第三支队参谋长赵森堂,原是国民党县党部委员,投机革命后,在部队中网罗死党,秘密投靠国民党顽固派。他与同党王文峰、杨天佑等人,阴谋于“七七事变”周年之际策动叛乱,篡夺第三支队和县政府的领导权。第三支队党委掌握情况后,采取果断措施,于7月4日将赵森堂、王文峰等6个叛乱头目捉获、处决。为进一步加强党对第三支队的领导。8月初,胶东特委派出李耀文任第三支队政委。接着王文和林一山亲自到掖县商谈第三支队与第三军合编问题。通过做思想工作,第三支队指战员以大局为重,愉快地接受了整编,正式编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六十二团和第五十五团。第三军第一、二、三、四路部队同时改编为第三军第六十一团和第六十三团。 

1938年8月下旬,第三军与第三支队合编后,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胶东特委和第三军部总部继续西迁,由黄县城迁驻掖县城。同月,为了统一领导胶东区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胶东特委重新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王文任书记,委员有高锦纯、宋澄、吕志恒、林一山、曹漫之等。9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根据毛泽东、刘少奇6月6日致电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关于山东的基干部队可恢复和使用八路军游击队的番号》的指示,对各地抗日武装进行了初步整编,确定胶东区的部队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9月18日,“第三军”总部在掖县沙河镇召开“九·一八”纪念大会,宣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简称第五支队)成立,辖五十五、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4个团,高锦纯任司令员,宋澄任政委,赵锡纯任参谋长,于眉任政治部主任。第五支队与胶东特委分开办公,胶东特委另设军事部领导地方抗日武装,高嵩任部长。11月,红军干部吴克华到胶东任第五支队副司令员。并将第五支队所辖部队编为十九、二十一和二十五3个旅:十九旅旅长高嵩,政委宋竹庭(不久改任二十五旅政委),辖五十五、六十一和六十三团3个团;二十一旅旅长郑耀南,政委李耀文,辖六十二和六十四团两个团;二十五旅旅长刘万岭,政委宋竹庭。12月,即墨县李兆岐部1000余人到达黄县,被编为六十五团,团长李兆岐,政委王云九。第五支队成立后,中共胶东特委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制订的《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中关于“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根据地”的要求,于本月同第五支队司政机关及军政干校、兵工厂等一起,由掖县城迁至平(度)招(远)莱(阳)掖(县)接壤的掖县南部大泽山区的葛城村一带。

蓬莱城保卫战  9月下旬,正当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西进阻击敌人进犯之际,盘踞在栖霞县一带的国民党第九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蔡晋康,勾结秦毓堂、陈昱等部共3000余人,围攻蓬莱县城。第五支队五十五团一部与蓬莱县党政军民同敌人展开了艰苦的蓬莱城保卫战。在相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蔡晋康部虽然有日军飞机配合,但始终没有攻进城内。10月,第五支队六十一、六十二团回师蓬莱,攻打设在大辛店的敌人攻城指挥部,迫使围攻蓬莱城之敌撤退。此后,中共胶东特委本着共同抗日的愿望,派第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在蓬莱县城东南塌地桥村与蔡晋康谈判,商定双方各不相犯。至此,蓬莱城保卫战胜利结束。

胶东部队改称山东纵队第五支队  193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以统一指挥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武装力量。胶东武装部队——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奉命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高锦纯、吴克华分任正副司令员,宋澄任政委,赵锡纯任参谋长,宋竹庭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旅、6个团,共7000余人。同月,中共胶东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掖县葛城村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胶东区委员会(简称中共胶东区委),选举王文任中共胶东区委书记;王文、高锦纯、吕志恒、林一山、宋澄、贺致平、曹漫之等7人为区党委常委;柳运光、于克恭、李紫辉、高嵩、于己午、于烺等6人为区党委执委;孙端夫、丛祺滋(林江)为候补执委。中共胶东区委隶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中共胶东区委的建立,标志着胶东的党组织和抗日战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不断扩大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创造,它是抗日军民进行持久抗战的强大依托,它的扩大和巩固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基础。胶东抗日根据地是山东省建立最早、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形势最稳定的一块根据地,其中有5块根据地是在烟台市境内。

 蓬黄掖抗日根据地  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始建于1938年,是胶东地区建立最早的根据地,也是胶东特委、胶东区党委最早领导抗日斗争的县份。1938年1月30日,黄县抗日救国团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第三军第三大队”。5月,成立了黄县抗日民主政府和黄县人民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会”),随之在全县10个区建立了抗日区公所,完善了各级民主政权。在“民动会”领导下,各群众团体:职工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少年先锋队、龙口码头工会等也相继成立。11月,在中共黄县特支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黄县县委,全面领导全县对敌斗争。 

1938年2月3日,中共蓬莱县委领导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第三军第二路”,3月成立了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3月底,县政府和“第三军第二路”指挥部迁往南部山区大辛店、上薛家、下薛家一带。蓬莱县政府在工作中确立了“支援武装,保卫家乡,努力生产,保证供给”的方针,积极建立和改造乡村政权,发动群众成立抗日职工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 

1938年3月8日,中共掖县县委领导举行了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中旬,掖县县委联合各界抗日人士,成立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制定了六条施政纲领,即:(一)废除一切苛捐杂税,3亩地以下免征官税;(二)实行平粜抑价,稳定市场;(三)禁止烧酒,奖励粮食生产;(四)实行抗日民主教育,举办农村小学;(五)对地主、富农、商号征收爱国捐,减轻人民负担;(六)镇压汉奸,没收其财产。在完善政府职能的同时,为了稳定市场,保证供应,县委还成立了平抑粮价委员会。4月初,“第三支队”开始筹建北海银行,聘请原青岛中鲁银行经理张玉田任北海银行经理。8月,掖县民众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会”)成立,各抗日群众团体随之相继成立。 

1938年5月,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率部分主力西进到达黄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为创建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在黄县期间,与东进胶东的鲁东游击第八支队和掖县的“第三支队”联合组建了“胶东抗日联军”,击败了顽军张金铭的进攻;和平整编了黄县王景宋部;粉碎了掖县第三支队内部以赵森堂为首的叛乱分子的叛乱阴谋和蓬莱县“第三军第二路”指挥周雍鹤等人的分裂阴谋,纯洁了革命队伍,壮大了抗日武装。8月,胶东特委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指示完成了“第三军”与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的合编,胶东两支最大的抗日武装组成了一支拥有7000余人的强大部队。9月18日,根据省委指示“第三军”总部在掖县沙河镇召开“九.一八”周年纪念大会,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改番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正式列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

 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条件。8月15日,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黄县成立,曹漫之任专员,辖蓬莱县、黄县、掖县。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建立,使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有了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标志着胶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计有人口163万,面积3177平方公里。冬季,为了有利于国共合作,取得合法地位,经过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的代表谈判,共产党同意撤销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实际并未撤销),保留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府。共产党任命的三县县长:蓬莱县县长孙端夫,黄县县长曹漫之、掖县县长于,都得到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正式委任。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后,鉴于国民党政府不拨给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必需的经费,于8月决定派员接管了由国民党政府控制的龙口海关的税收权,通过征收海关税来补充抗日经费。这一举措很有成效,据统计从8月至12月,仅4个月时间就征收海关税约20万元。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另一重大举措就是成立山东省高等法院北海分院。8月,为了改进和统一北海区司法领导工作,北海专署在黄县城成立山东省高等法院北海分院(简称北海高分院),聘请原国民党南京政府最高法院推事长王可举任院长。同时,蓬黄掖三县成立地方分院。各分院负责办理第一审案件,北海高分院办理第二审民刑案件。到12月份,4个月的时间,北海高分院共处理田产纠纷、离婚、家务纠纷、债务、杀人、汉奸、抢劫、纵火等案件144起,开创了抗日根据地司法建设的先河。 

1939年3月,随着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的扩大,胶东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北海特委,由曹漫之任书记,王夷黎任组织部长,宫维祯任宣传部长,孙端夫任军事部长。同时成立北海区党政军委员会,曹漫之兼任书记,孙端夫、高嵩任委员。这时中共北海特委,不仅负责领导蓬黄掖三县党的工作,还负责领导栖霞和招远两县党的工作。同月,为了加强对蓬黄战区对敌斗争的领导和支援平招莱掖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又成立了蓬黄战区指挥部。蓬黄战区指挥部,由高嵩任指挥,孙端夫任副指挥,曹漫之任政委,指挥部辖两个总队。黄县地方抗日武装编为蓬黄战区指挥部第一总队,矫枫任总队长兼政委,下辖三个大队。蓬莱县地方抗日武装编为蓬黄战区指挥部第二总队,井克礼任总队长,王毅任政委,下辖两个大队。蓬黄战区指挥部总队的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协助抗日民主政府,征收抗日爱国捐税;打击汉奸敌特,保卫抗日根据地。6月,为了加强新建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北海专署决定在蓬黄掖三县推进民主建政,组织成立人民选举委员会,在根据地内组织群众民主选举区长、乡长、村长。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巩固,1939年12月1日,为统一领导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民主政权,三县军、政、民主要领导人在掖县七区周官庄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曹漫之任主任兼黄县县长。蓬黄掖联合办事处与黄县抗日民主政府是两块牌子,一套工作班子。6日,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发布施政方针:(一)加强各阶层各党派之合作,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适当地减租减息,优待抗属,救济灾民、难民,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实行合理负担;(三)发展生产合作事业,保护工业生产,奖励农业与农村副业,节省物力,调整金融,打破敌人之封锁政策、伪币政策、毒化政策;(四)加强抗战教育文化事业,揭破敌人政治阴谋,提高民族意识,培养技术人才与建国人才;(五)发动群众游击战争,加强人民自卫力量,破坏交通,实行空舍清野,实行精神总动员;(六)厉行锄奸运动,瓦解汉奸组织。1940年4月,胶东北海区行政专员公署重新成立,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撤销。

 在中共北海特委和北海专员公署领导下,蓬黄掖抗日根据地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了烟台人民抗击日军侵略的重要基地。

 大泽山抗日根据地 大泽山横跨平度和莱州两市,山脉大部分在平度市境内。500米以上的山峰有几十座,在莱州境内有4座,主要分布在柞村、仲院和郭家店镇一带。主峰北峰顶海拔736.7米,山脉呈北、东北走向。大泽山群峰林立,沟谷深狭,地形复杂,攻守两宜,向南可控制平度、潍坊,向东可进入莱阳、招远,向北扼守莱州,是开展山地游击战的战略要地。

 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是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指示开辟建立的。1938年,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在《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中指出:“胶东应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根据地”。根据这一指示,中共胶东特委于1938年9月下旬同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司政机关及胶东军政干校、兵工厂等,一起由掖县城进入平度、招远、莱阳、掖南部接壤的大泽山区的葛城村一带,拉开了开辟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的序幕。从此,南海地区的抗日局面有了新的变化。第五支队以大泽山区为依托,不断在平、招、莱、掖各县打击进犯的敌人。八路军第五支队进入大泽山区的第一仗,就是大青杨战斗。1938年10月16日,伪军赵保原、张步云部配合日军由平度向掖县进犯,第五支队六十一团奉命在平度北部大青杨一带与伪军作战,毙伤伪军230余人。此次战斗大振了八路军军威,扩大了共产党坚决抗战的影响。1939年2月1日,日军张宗援、伪军刘桂堂部沿烟(台)、潍(县)公路侵犯掖县。为粉碎日伪军的进攻,更便于开展山地游击战,胶东区党委和第五支队主动撤出掖县、黄县、蓬莱三县县城。26日,胶东区党委和第五支队领导机关进驻靠近大泽山东部、莱阳县西北部山区,领导胶东区的抗日斗争。此时,区党委驻张格庄,第五支队司令部驻山后村,《大众日报》社驻东馆村,后方医院驻山里吴家村,抗日军政干校驻北泊村。

 为开辟大泽山抗日根据地,首先必须稳定掖县局势。1939年4月,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派出地方工作委员会到掖县帮助开展工作。第五支队地方工作委员会的任务是:恢复党的工作,发展经济,组织战士归队,搞好扩军,开展对敌斗争,稳定掖县局势。在第五支队地工委的帮助下,掖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在南部山区开展工作。中旬,掖县县委在八区葛城召开扩大会议,整顿了组织,调整了县、区干部,接通了与各区委的关系。6月,掖县县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以乡为单位举办了党员训练班,积极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建立起了一批村级党支部。掖县县大队和保安大队合编上调后,又重组了掖县县大队。掖县县政府与掖县民动会还举办了民运干部训练班和青年教师训练班,分别培训民运干部200多人和青年教师140多人。掖县县委上述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大泽山根据地的建立。1939年11月,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到胶东视察,在掖县七区向第五支队、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负责人强调了建立大泽山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党政干部对加快大泽山根据地建设紧迫性的认识。

 大泽山根据地开辟后,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积极在掖县相邻地区,配合各县抗日武装,打击日伪军和顽固派。1940年3月9日,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招远、莱阳边区的崤山一带给前来“扫荡”之日伪军以有力反击,同时击溃国民党顽固派赵保原部2000余人的进犯,粉碎了胶东顽固派配合日伪军夹击八路军的企图。19日至20日,第五支队及南海独立营等部,又对盘踞在掖县消水庄一带的国民党顽固派高玉璞第八团及其掖县县政府发起了进攻,共毙、伤、俘顽军700余人,使掖县八区、九区的大部分地区重获解放。与此同时,山东省第三军区3个营和昌潍县大队,在王彬司令员的指挥下,攻打盘踞在平度县北部的国民党顽固派张金铭部的沈官忱团,迫其率部逃窜。至此,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正式建成,八路军以大泽山根据地为依托,不断打击日伪顽军。4月6日,顽固派赵保原纠合张金铭联合向掖县七、八区进犯。为了回击顽军的进犯,8日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三团于七区周官庄击溃赵部,连续两天追击赵部至莱阳县南墅、田庄一带,11日在马连庄歼灭赵保原部保安团、自卫队各一部,共900余人。第五支队特务团二营攻打张金铭部驻八区大庙后的一个营。南海军分区部队攻打张金铭部驻柳上村一个连,将其全部歼灭。同月,七、八区区中队攻打驻班家的张金铭团部,9日驻班家、大庙后顽军仓皇逃窜。8月10日第五支队十三团在地方武装部队的配合下,采取里应外合的办法,攻打平度县祝沟等顽军据点,击溃国民党第十三区保安十八旅张金铭部,毙俘顽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1300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并为抗日根据地向南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加强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的领导,1940年9月下旬,中共胶东区委决定成立中共西海地委,丛烈光任书记。同时成立西海区指挥部,王檐雨任指挥。统一领导该地区党务工作,协调各县地方武装的对敌斗争。同年11月,西海行政专员公署成立,胡亦农任专员。这样,大泽山区北部的党政军领导机构都健全了起来。同年10月至12月间,第五支队多次出击,粉碎了日军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分割。10月17日,驻胶东的日军抽调精锐部队300余人,装备大炮3门、轻重机枪10余挺,分别从平度县城与夏邱堡出动,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0月23日,十三团在独步山设伏,予敌以重大杀伤。同日,十三团会同地方武装于两目山、上夼一线设伏。9时左右,敌一路200余人抵上夼村附近,十三团出其不意将敌击为数截。另一路敌军,于两目山遭十三团伏击,激战7小时,敌伤亡过半,逃入上夼村。下午4时,十三团向上夼村发起攻击。晚7时,我军攻克上夼村,敌夺路逃窜,生还者不足百人。12月初,日军独立混成旅团大队长大岛,指挥两个中队的日军和伪军300余人,到掖县郭家店设立据点,企图控制和分割大泽山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这一阴谋,十三团、十四团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向驻郭家店日伪军发动进攻。5日至10日,经5昼夜激战,将敌击溃,收复郭家店。胶东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大泽山区北部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大泽山区南部各县抗日斗争的开展,南海地区的抗战形势也有了好转。1940年12月,中共南海地委正式成立,刘宿贤任书记。1941年7月,南海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李芸生任主任。南海区党政领导机关的成立,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大泽山抗日根据地。

艾崮山抗日根据地 艾崮山由艾山和崮山两个山区组成,位于蓬(莱)黄(县)栖(霞)三县的交界处。艾山挺拔险峻,主峰海拔814米,艾山山脉西北连着崮山山脉。崮山分南崮和北崮,北崮海拔542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瞩目。1938年2月,中共蓬莱县委成功地领导了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起义之后,部队就在艾崮山区学习、整训。为了发展抗日武装,经过一段斗争实践和实地考察,认为艾崮山一带群山环抱,地势险要,难攻易守,回旋余地大,便于与来犯之敌打游击;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对我党我军感情深厚,阶级觉悟高,群众基础好;这里远离蓬黄栖三县县城,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便于我军安营扎寨。中共蓬莱县委和“第三军第二路”就选定在艾崮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日军侵入蓬莱,根据中共胶东区委指示,中共蓬莱县委和蓬莱县政府主动撤出蓬莱县城,转移到艾崮山区。不久,中共北海特委、蓬黄战区指挥部也在艾崮山区建立,同月,蓬莱县委又在艾崮山区成立了中心区。至此,艾崮山地区已成为抗日军民的政治中心,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为了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克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中共北海特委和蓬莱县委在艾崮山根据地内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在军事斗争上,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坚持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强调分散活动,实行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第五旅十三团、十五团和北海独立团等部队和蓬莱县大队、独立营等地方武装,经常在根据地内外,开展游击战、伏击战;同时,大力发展“自卫团”、“青抗先”、“青妇队”等民兵组织,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

 在统一战线工作上,根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成立了蓬莱县参议会,争取民主人士和开明士绅同情抗日,资助抗日;对国民党顽固派蔡晋康则坚持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在他们变本加厉,勾结日伪军,残酷杀害抗日军民时,我们就坚决地给予回击,迫使盘踞在上门家、大赵家的顽军逃窜。

 在根据地建设方面,针对敌人的“扫荡”、“封锁”和“蚕食”,根据地加强了农业、民政、司法、财政、教育、工商、外贸和国防工业。1940年9月蓬莱县政府发布《减租减息暂行办法》。减租减息和增加职工工资,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年10月10日,蓬莱县政府在下薛家村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机关、部队和根据地的干部群众8000余人参观了展览,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国防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根据地兴办了一批生产日用生活品和武器装备的工厂,解决了军民衣着和枪支弹药的急需。1940年下半年,蓬莱县政府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健全了行政区的教育机构,设立县立小学、民众教育馆及俱乐部,成立教育巡视团,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实行“小先生”制。在根据地还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理琪小学”、“抗日中学”。同时各村都办起了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艾崮山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敌忾,顽强斗争。为了抗日救国,父送子,妻送夫,一大批青年参军参战;广大妇女纺线织布,缝衣做鞋,慰问军队;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信件。尤其是根据地的民兵、自卫团,创造了各种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多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不断打击、袭扰敌人,粉碎日伪军数十次的进犯和“扫荡”,涌现了一批像刘太东、吴曰凤、柳振玉、郭喜、李江、张行贵等英雄模范人物。艾崮山区民兵还荣获了“胶东民兵模范区”的光荣称号。

 中共北海地委和蓬莱县委,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不断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到1944年底,在边缘区改造了50个村政权,在敌占区和游击区的129个村庄开展了工作。有了人民政权的支持,不仅保全了蓬莱县的石劈山抗日根据地,而且又创建了金果山、蔚阳山、巨山、峰山等4个小型游击根据地,从而改变了敌占区和游击区的形势。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蓬莱县委做出对敌斗争的新部署,一方面把靠近根据地、比较孤立的日伪军作为主攻目标,相机发动进攻。1944年3月1日,北海独立团二营在蓬莱独立营的配合下,一举攻克大黄家日伪军据点,活捉日军小队长福井三郎,毙、伤日军20余名,击毙伪军小队长、区中队长以下军政人员100余名。拔掉了号称“铜墙铁壁”的蓬莱县境内最大、最坚固的碉堡。之后,全县党政军配合主力部队,发起了强大的秋季攻势,一举摧毁了巩家、得口店、巨山沟、方里、马格庄、寺夼、栾家口、皇姑庵、龙山店、磕头崖等10个日伪据点,解放了全县百分之九十五的地区。

昆嵛山抗日根据地 昆嵛山是胶东东部的著名大山,峰峦绵延百余里,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丁字形山脉,纵卧于牟平、文登两县交界处,主峰泰礴顶海拔923米,号称胶东屋脊。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山口72处。昆嵛山,山域广阔,群峰逶迤连绵,其范围涉及牟平区的龙泉、莒格庄、玉林店和文登市的晒字、界石等乡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是控制山东半岛的战略要地之一。

 早在1933年初,地处昆嵛山东侧的文登县第二区,已有鞠家庄、倪家产、大界石等3个党支部和田头角、场东、西院下、烂木沟、大产、阎家泊子、南截山、石头河等若干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0余名。是年春,成立了中共文登县第二区委员会。与此同时,位于昆嵛山西南侧的文登县第三区,中共党组织也发展起来,1934年4月建立了中共文登县第三区委员会。在两个区委的领导下,农民开展起反对高地租、高捐税、高利贷的斗争。地处昆嵛山西北侧的牟平县境内,党组织在这里的许多村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联络点。1935年,在胶东“一一·四”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在于得水带领下,就在昆嵛山东侧一带坚持斗争。他们以昆嵛山为依托,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1937年12月参加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昆嵛山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山东开创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昆嵛山是战略要地,敌、我、顽都在争夺此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胶东国民党地方势力派乘机打着抗日的旗号,纷纷招兵买马,自立山头。初期,这些国民党游击司令与我党合作过。1939年后,他们便由联共抗日,逐渐变为限共和反共。在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胶东顽固派赵保原退出“鲁东抗日联军”,成立“抗八联军”。驻守在昆嵛山一带和牟平、文登境内的国民党游击司令郑维屏、丛镜月、王兴仁、丁綍庭、秦毓堂、苗占魁、安廷庚等与之呼应,也加入了“抗八联军”。他们公开与日伪军勾结,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攻,摧残群众抗日活动,实行经济封锁,变成不折不扣的顽固派。1940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调第五旅十四团东进扩军,配合东海区部队寻机消灭昆嵛山区的“抗八联军”。1941年1月7日,中共东海地委成立了以第五支队二团团长孙端夫为指挥、第五旅十四团政委雨晴为副指挥的反顽指挥部。8日,向盘踞在昆嵛山的郑维屏、丛镜月等部发起进攻。8日4时许,第五支队二团一营包围了丁綍庭部,经过3小时巷战,丁部一个营除营长带领18人逃走外,其余被全歼。同时,第五支队二营、三营向王兴仁、丛镜月部发起进攻,未能奏效。9日,我军侦察得知,“抗八联军”各部都忙着筹办过春节,郑维屏等也从一线撤出。10日拂晓,我军出其不意发起总攻,“抗八联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碉堡里的守兵也不战而逃。中午时分,第五旅十四团和第五支队二团占领了昆嵛山大部山头。下午4时许,郑、丛等见大势已去,各带残部向西逃窜。在八路军山东纵队主力部队攻打昆嵛山的同时,牟平、文登县地方武装,在昆嵛山周围,积极展开攻势,阻击敌人逃窜,有力地支援了主力部队作战。昆嵛山战斗,历时3昼夜,共击毙敌500余人,俘虏700余人,击溃2000余人,缴获机枪30余挺,步枪1500余支。昆嵛山的解放,使东海区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从而结束了东海区抗日军民长期受日伪军和国民党投降派两面夹击的局面。1941年2月,胶东军区第五支队司令员王彬、政委王文率第五支队一团东进昆嵛山区,与二团会合,巩固和扩大了昆嵛山抗日根据地。

 昆嵛山区反投降斗争的胜利,直接推动了该地区的政权建设。1941年1月21日,牟平县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召开,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成立了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之后,各区公所也陆续成立。并对乡、村政权进行了改造。在这之前,文登县也先后建立健全了各级政权。随着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各界抗日救国群众团体也纷纷建立起来,会员迅猛增加。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抗日救国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昆嵛山区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1942年2月,为了有计划地和更有效地反击日伪军的“扫荡”,第五支队二团三营保护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机关转移到昆嵛山区内。牟平、文(登)东、文(登)西等县均成立了县、区反“扫荡”委员会,组织军民进行反“扫荡”斗争。3月,日伪军出动1000余人,采取报复性进攻,“铁壁合围”昆嵛山区,焚烧民房,屠杀群众。4月,日伪军3000余人,多路“扫荡”昆嵛山区,妄图消灭胶东主力和胶东区党政领导机关。胶东主力部队首先伺机冲出敌人合围,胶东区党委和机关人员也在第五支队二团三营、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掩护下安全突围,日伪军合击昆嵛山根据地的阴谋彻底破产。从此,昆嵛山区成为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牙山抗日根据地 牙山位于栖霞县东部,山域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05米,海拔500米以上山峰有18座,其范围涉及亭口、铁口、桃村、唐家泊、大庄头等镇。牙山有三大峰,称大牙、二牙、三牙。大牙、二牙山势陡峭,险峻异常,三牙较低缓,林木茂盛。牙山,雄踞于胶东半岛的中心,它北控烟台,南瞰海莱平原,是联系胶东东、西两大山系——昆嵛山和大泽山的纽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胶东的战略要地。清初,栖霞县唐家泊人于七,领导抗清义军就曾在牙山起义,依托牙山与清政府对抗长达16年之久。

 1938年,蔡晋康抢先染指牙山。这年1月,栖霞县国民党县长弃职潜逃,原县政府征收处主任辛诚一代理县长。6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四十四支队司令蔡晋康与国民党地方军阀秦毓堂结盟,联合袭击辛诚一部。辛诚一败撤招远后,蔡晋康乘机盘踞栖霞县,被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委任为第九区专员。蔡又委任綦燕郊为县长,并在牙山区西麓的亭口、桃村、唐家泊一带建立后方基地。从此,与八路军为争夺牙山地区不断进行斗争。7月,中共栖霞县委成立,领导栖霞人民开展斗争。10月,栖霞县第六支队与福山县第五支队80余人,在苏新源、何冰皓带领下,袭击了蔡晋康部后方基地,并给予驻桃村之敌以重创。1939年5月,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击退进犯栖霞县城的日伪军、收复栖霞县城后,为了联合蔡晋康抗日,经过谈判,第五支队将栖霞县城的城防让予蔡晋康部,作为交换,蔡部则允许第五支队进驻牙山地区。之后,第五支队留守处进驻牙山东麓的新庄,第五支队后方医院驻回龙夼,第五支队第一兵工厂驻老庙沟,被服厂驻清香崮,新兵营驻郁都。第五支队还成立了牙山工作团,发动群众抗日,继续作蔡晋康的统战工作。由于第五支队进驻牙山东麓,推动了栖霞县党组织的发展,到8月全县党员发展到了300余名,成立了7个分区委。9月,栖霞县委在第五支队后方留守处的帮助下,在栖霞县大庄头乡虎鹿夼组织了一支35人的抗日武装,编为蓬黄战区第二纵队第七大队,又名“黑虎队”。不久,这支队伍发展到85人,成为后来栖霞县大队的骨干力量。10月,由于顽固派蔡晋康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第五支队留守处和兵工厂不得不退出牙山东麓,从回龙夼、老庙沟转移到蓬黄山区。

 1939年1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到胶东视察,明确提出胶东的战略任务和创建牙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意义。11月10日,黎玉到达第五支队司令部驻地掖县七区。14日,黎玉在掖县七区周官庄向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负责人作了重要指示,提出胶东的战略任务是:第一步,控制大泽山、昆嵛山,掌握东海、西海地区;第二步,夺取牙山,掌握胶东中心战略要点;第三步以牙山为依托,南下海阳、莱阳与顽军主力决战。黎玉的指示,不仅对胶东的抗战、反投降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牙山根据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蔡晋康部一直盘踞牙山地区,直到1941年2月胶东区开展反投降斗争时,第五旅、第五支队才解放了牙山地区。 

1941年2月17日,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指示第五旅、第五支队组织反击国民党投降派战役,并派驻清河区的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率三旅一个团开赴胶东参战。3月14日,许世友到达黄县的第二天,胶东区党委在黄县黄城阳村召开会议,成立了胶东反投降指挥部,许世友任指挥,林浩任政委,吴克华任副指挥。指挥部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方针。牙山是胶东军民坚持抗战的心脏地区,也是这次反投降斗争的重点。盘踞栖霞县城的国民党山东省第九区专员蔡晋康趁日军“扫荡”大泽山之际,占领了牙山地区,其部属分驻在唐家泊、刁崖后、下张家、清香崮、李老铺一带,切断了我东海、西海两区根据地的联系。为了打通东、西海区根据地通道,山东分局决定解放牙山,派许世友统一指挥第五旅和第五支队,开展反投降斗争。反投降会议决定,第五旅和清河独立团为西路,自艾崮山向东攻打牙山;胶东军区第五支队为东路,自昆嵛山向西攻打牙山;胶东抗大和第五旅十五团在大泽山钳制敌人,以配合牙山之战。3月15日夜,西路第五旅、清河独立团与东路第五支队同时向牙山发起进攻。栖霞县党政军民总动员,全力以赴,支援主力部队。西路部队由指挥许世友亲自率领,从蓬、黄、栖边界之根据地分左、中、右3路直指牙山蔡晋康盘踞地。16日,右路的第五旅十四团,经陡崖、唐山头、大柳家,于上午包围了下张家村。左路的清河独立团,经丰粟、枣林于上午包围了亭口。中路的十三团经下马家、金山,包围了大杨家村,在率先歼灭守敌后继续向泉水夼之敌进攻,接着与蔡晋康亲自带领的增援部队——卫队营展开激战。17日拂晓前,左路的清河独立团攻克炉房,右路的十四团尽歼唐家泊之敌后,以小部分向东南方向清扫残敌,以大部分向北挺进,相继击溃蔡晋康部的教导团、军训处、专员公署和县政府,抵达刁崖后附近。至此,右路与中路会合,会合后又分两路,追击蔡晋康司令部逃窜之300余名残敌至桃村,交战一昼夜,将其压缩在桃村西南一隅。18日拂晓,左路攻克亭口,敌一部就歼,大部逃往蓬莱。下午18时,蔡晋康带伤率残部百余人向南逃窜。东路的第五支队的3个团也在18日歼灭了陈昱大部。此役歼敌1800余人,牙山地区宣告解放。牙山的解放,扫除了栖霞抗日斗争的障碍,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使胶东区东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4月9日,胶东《大众报》发表了题为《栖霞民众团结起来,武装起来,驱逐投降派头子蔡晋康出胶东》的社论。牙山的解放,迫使胶东投降派纷纷后撤,苗占魁窜回崖子老巢,丁綍庭南窜董村,赵保原的指挥部及3个独立团等西撤至郭城、发城一带。牙山解放后,胶东区党委决定将栖霞县东部分出,设立栖东县,成立中共栖东县委、栖东行政公署,负责牙山东部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在牙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春季,为了巩固牙山根据地,“胶东抗大”在校长聂凤智、政委廖海光带领下,奉命进入牙山,先后驻刁崖后、东夼、雀刘家等地。“胶东抗大”首先组织牙西工作队,在唐家泊周围开展工作。六七月间组织牙前工作队,在田里、后野以南地区开展工作。1942年又组织了牙北工作队,在回龙夼以北地区开展工作。在抗大工作队帮助下,牙山周围地区的群众被发动、组织起来了,在根据地内建立了村级政权和民兵、群众抗日组织,各项抗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根据地的群众抗战热情很高,开展抗日宣传,兴办冬学、识字班等。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牙山抗日根据地在这一年中经历了3次日伪军的大“扫荡”。第一次是3月下旬和4月中旬。3月,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率其独立混成第五、六旅团,在当地日军和胶东各县警备队的配合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春季“扫荡”。为了粉碎敌人对牙山根据地的扫荡,栖东县委根据胶东区党委、北海地委的指示,积极进行反“扫荡”准备工作。县委召开县、区干部动员大会,并派干部到各区协同组织反“扫荡”工作团;各村召开村民大会,组织群众站岗放哨、空舍清野;设立富庄与后许家两个秘密联络站,加强县委与各区的联系。3月下旬,日伪军3000余人以投降派陈昱作向导包围牙山,同时派飞机低飞扫射投弹,严密封锁烟青公路,沿途各据点均有重兵频繁调动,并在烟青公路上增加了大北桥、虎龙口等10个临时据点,封锁烟青公路,分割牙山与艾崮山根据地的联系。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栖东县委、行署与县独立营、警卫队分线坚持,扰袭日伪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3月25日,莱阳、栖霞之敌分路向桃村猛扑,烟台之敌千余人与牟平之敌800余人亦向桃村包围。至29日,各路敌7000余人,先后会合于桃村。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一面组织兵力正面阻击,一面以一部兵力向外围敌据点反击。3月27日,主力部队一部绕至烟青公路莱阳段,一举攻克榆科顶据点,毙伤日伪军50余人,生俘日军5人。30日夜,主力部队另一部袭击海阳县东北之半桥,敌不支向西溃退。同时,主力部队一部将进犯桃村之日伪军200余人全部歼灭,从而挫败了日伪军的春季“扫荡”。第二次是7月间。7月7日,日伪军从臧家庄、寨里、松山等据点抽调600余人,对牙山根据地进行为期4天的夏季“扫荡”。牙山根据地军民紧急动员,积极开展反“扫荡”。8日,日军在回龙夼一带,遭八路军某部迎头痛击,狼狈逃往桃村。9日,日军“扫荡”至牙山后的河东村时,在村南踏响了民兵布设的地雷阵,日军小队长小林三郎和多名日军士兵被炸死。日军为了报复,竟放火烧毁了河东村民房100余间。第三次是11月至12月。11月8日,日军开始对胶东区进行大规模的冬季“扫荡”。17日,日军由青岛、高密以汽车500余辆沿烟青公路、烟潍公路分别向栖霞、莱阳、福山、牟平各据点增兵。12月13日至15日,日军以2000余兵力合击牙山。为了夺取反“扫荡”的胜利,胶东主力部队第五旅十三团事先做好准备,一营驻栖霞邢家庄以西一带,司令部与三营驻东下夼一带。栖霞县成立了戒严指挥部与各区、村戒严小组,布置设立秘密通信站,严格岗哨盘查。栖东县布置设立两个秘密通信站:一个设在上门楼村,与一、六、七、八、十一、十二区联系;一个设在下塞口村,与二、三、四、五、九、十区联系。26日,日伪军在臧家庄集结兵力“扫荡”牙山地区。是时,“胶东抗大”一营300余名学员驻上门楼村。27日拂晓,一营被敌包围。一营班长王希堂奉命率全班7人占领上门楼南山,与敌激战1个多小时,使一营学员得以安全转移,王希堂等3人牺牲。27日早晨,“扫荡”牙山地区的另一路日伪军从大杨家去南佛家,“胶东抗大”两个班在当地民兵配合下,在大杨家村南口子埋下地雷,当百余名日伪军通过时,地雷手马保军拉燃导火索,炸死日军指挥官吉田大佐和8名日军官兵。在这次反“扫荡”中,栖霞、栖东两县军民配合主力部队采取化整为零、侧后出击等机动灵活的战术,用地雷战、麻雀战袭扰打击日伪军,挫败了日伪军40余天的拉网大“扫荡”。其间日伪军在栖霞、栖东两县制造了“雷山”、“山西夼”等惨案,杀害民众300余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在粉碎这3次“扫荡”之后,牙山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除了以上五块较大的抗日根据地外,其余各县都建立了小块的抗日根据地。如福山县的狮子山根据地、黄县的以黄城阳为中心的根据地、招远县的以勾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和海阳县的招虎山根据地等,他们以根据地为依托,坚持艰苦的抗日战争。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

 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烟台市军民独立地坚持长期敌后抗战和巩固根据地、保卫根据地的重要一环。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完善各级抗日政权,才能团结各界人民,建立广泛统一战线;依靠抗日政权,摧毁伪政权,才能全力支援主力,保卫人民的利益。加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则可增强根据地的实力,以充裕的物力、财力保障根据地的军需民用,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也是根据地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其在教育群众、培养人才、鼓舞斗志、服务抗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蓬黄掖集资创办北海银行 创办北海银行,发行北海币是烟台市人民在抗战中的创举,是控制金融市场,打击伪币,巩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海银行是由掖县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创办的。1938年3月,日军占领胶东后,日伪“联合准备银行”的“联银券”在敌战区充斥市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币值急剧下跌,奸商巨富乘机滥发票券,大发国难财,给根据地建设、军队供给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为解决军需民用,第三支队党委于3月成立了财经委员会,并由财委会负责筹建自己的银行,发放使用自己的货币。根据当地群众“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长流”的传统提法,将银行定名为北海银行。第三支队支队长郑耀南聘请了原青岛中鲁银行经理张玉田参加筹办银行。在筹备过程中,先请邓文卿绘制出票面图案。然后,由张玉田到青岛托人刻成铜板,几经周折带回掖县。再托人到天津购买当时奇缺的印钞票用的道林纸,然后托掖县城里同裕堂私人印刷局印制,印钞筹备工作至7月基本完成。

 银行筹备的另一项工作是募集资金,开始北海银行是掖县自己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招股募集资金,并设有董事会。8月,中共胶东特委接管北海银行后,将银行改为胶东北海银行,决定将招股形式改成公私合营,资金由掖、黄、蓬3县集资。经过发动之后,实收股金102336元,其中,掖县55672元,黄县45664元,蓬莱县因受战事影响未能认交。

 为进一步扩大北海银行的影响,1938年12月1日,北海银行在掖县城举行开行典礼,第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和郑耀南到会讲话。大会宣布:北海币为掖黄蓬3县根据地通用货币,对私人土杂小票限期清理收兑;对山东民生银行的小票也设点兑换北海币;禁止伪“联银券”与敌票流通行使,违者没收。会后在各地张贴布告,并散发了《北海银行浅说》的小册子。当时,北海银行总行设在掖县城内大十字口南路西“大鸿昌”商号内,总行下设蓬莱、黄县两处分行。总行经理张玉田,副总经理兼黄县分行经理陈文其,总行办公室设秘书、文书和庶务;营业室设发行处、会计处和存贷处,全行职工30余人,均系雇员性质。

 1939年1月,第五支队于1月6日撤出掖县城,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战争,北海银行随军转移。北海银行先转移至黄县,后又转移到蓬莱,坚持了十几天后,决定暂时疏散隐蔽。后来,总行大部分人员随张玉田到了莱阳。总行分散不久,中共山东分局指示恢复北海银行。8月,北海银行在胶东财经委员会的领导下重新恢复机构和职能,北海币由胶东《大众报》社代印。是年冬,总行由莱阳张格庄转移回到掖县,印钞工作从报社分离出来,在掖县建立了印钞厂(又称二厂)。为了对外保密,北海银行曾用过“天兴福”和“东记栈”等字号。北海银行当年发行北海币324100元。

 1940年春,日军对胶东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再加上当地高利贷者的暗中勒索,致使农村金融呆滞紧缩,人民群众生活困难,直接影响了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和战事供应,为改善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对农贷工作的领导,胶东区根据农贷工作的要求,在县以上政府成立了“农村低利贷款委员会”(简称农贷会),由同级农救会长、财政科长、经建科长、银行行长组成并吸收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专门负责农贷的发放工作。在县以下的区、镇设立贷款所,对群众实行免利贷款和低利贷款,帮助农业、工业、渔业、盐业等行业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

 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省战工会)成立财政处。山东分局决定银行工作由省战工会财政处负责,成立山东北海银行总行,由财政处长艾楚南任总行行长。1940年,北海币当年发行790.54万元,累计发行832.44万元。1941年7月,山东分局提出建立独立的银行业务。省战工会根据分局指示,决定建立独立的北海银行组织体系,并在各地建立北海银行办事处与银行网。山东北海银行总行于1940年至1942年,分别建立了鲁中区分行、鲁北区分行、滨海区分行、清河区分行(后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改名渤海区分行,辖6个支行)。山东北海银行总行成立后,原胶东北海银行总行改称北海银行胶东分行。1941年又先后成立了北海支行、东海支行、西海支行和南海支行。南海支行成立后,因辖区太小改为北海银行南海办事处。

 1948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和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北海银行,是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一家较早的人民银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北海银行在对敌开展经济斗争,发展解放区经济,保证部队供应,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直到1953年全国统一金融时才被人民币所取代,在胶东和山东解放区整整流通了15年。 

 建立和完善各级抗日政权 政权问题是抗日根据地的根本问题。有了抗日政权,人民就有了领导核心,持久的抗日战争就有了赖以支撑的坚实基础。烟台市各县的抗日政权是在抗日烽火中建立、发展和巩固、健全起来的。 

 1938年3月至5月,掖县、蓬莱、黄县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为了巩固抗日阵地,统一领导3县抗日政权,中共胶东特委于1938年8月15日在黄县成立了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这是胶东区和山东省第一个专署级的抗日政权。在北海专员公署成立的推动下,各县县委和抗日武装都加快了建立抗日政权的步伐。1940年2月25日,招远县各区、乡代表在陡崖曹家成立了招远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王德安为县长。到2月底,招远县在全县9个区中建立了7个区公所。4月,招远县委、县政府继蓬莱县临时参议会于3月成立之后,按照“三三制”(即中共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大体各占三分之一)政策,推选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于4月5日正式成立了招远县临时参议会,选举李桂甫为参议长。同月20日,栖霞县参议会成立,选举刘维和为参议长。24日,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苏家店镇林家村成立,选举姜茗为县长。5月13日,中共莱阳县委及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在北山口村(现属莱西市)召开会议,宣布成立莱阳县临时参议会,选举谢明钦为参议长。并正式成立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李芸生为县长。下旬,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蓬莱县大道刘家村重新秘密成立,选举郝艺军为县长。牟平县和海阳县的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比较晚。1941年1月下旬,牟平县临时参议会在合子村召开会议,选举刘诚为参议长,同时成立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郑省农为县长。2月,胶东区党委决定设立牟海县,任命滕民生任牟海行署主任。4月9日,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盘石店乡小店村成立,选举张维兹为县长。至此,烟台市境内除烟台和长山岛外,已全部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各界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在各县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的基础上,胶东区党委决定成立海区一级的抗日政权,以便加强领导各县的抗日政权。1938年8月,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率先成立。1940年9月,东海参议会和东海行政专员公署成立。11月,西海行政专员公署成立。1941年2月6日,根据山东省参议会的指示,在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筹备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选举曹漫之为主任委员。大会决定将胶东区抗日根据地划分为东海、北海、西海、南海4个行政区。东海区辖:文登、荣成、威海、海阳、牟平。北海区辖:蓬莱、黄县、栖霞、福山。西海区辖:掖县、招远、昌邑、潍县。南海区辖:即墨、胶县、高密、平度、莱阳。7月南海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1942年6月,代表胶东人民的最高民意机关——胶东区临时参议会成立了。6月15日,胶东区第一届第一次参议员大会在海阳县后夼村召开。会上,宣布胶东区临时参议会成立,并选举同共产党友好的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七旅旅长姜黎川为参议长,张修己、徐宗尧为副参议长。会议还于30日通过了胶东区党委提出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政治、文化水平,提高妇女地位,安定社会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胶东区战时施政纲领》,并按“三三制”要求,选出了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组成人员。7月7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栖霞县正式成立,王文任主任,曹漫之、林一山任副主任。这样,在烟台市境内就建立起从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到4个海区专员公署(办事处)和县、区、乡、村6级完整的抗日政权体系。后来,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和方便领导的需要,烟台市境内各县又先后划分为掖县、掖南县,蓬莱、蓬东县,招远、招北县,栖霞、栖东县,牟平、牟海县,莱阳、莱东、五龙县和牙前县等。

 在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的领导下,各海区专署都充实和完善柴了办事机构。在已被八路军解放的地区都建立、健全了县、区、乡、村政权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县设工商管理、民政、财政、教育、公安等科室,区、乡设助理员,村设村政委员会的抗日政权领导体制。从而有力地保障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支援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各级抗日政权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如1938年8月,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通过团体选举的方法,即由当地抗日群众团体代表、抗日军队代表和抗日民主人士联席会议选举成立的。抗战初期,由于一些地区刚刚解放,县级抗日政权也是采用团体选举的方法成立的。1941年2月,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后,根据地中专署、县、区、乡、村抗日政权的建立转向了群众性的民主选举,即选举前进行民主宣传、选民登记等工作。选举是根据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公布的选举条例和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制定的选举办法,有计划进行的。1942年6月成立的胶东区临时参议会,则是根据省战工会的指示,采取区域团体选举和聘请相结合的办法产生的。

创办人民兵工厂 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办人民兵工厂是在黄县“第三军第三大队”创办圈杨家兵工厂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1938年3月,黄县“第三军第三大队”建立后,随着部队的不断扩充和武器的日趋不足,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第三大队”决定建立自己的兵工厂,制造、维修枪支弹药。开始时厂址选在黄县城里,后来改在黄县南部山区文基镇的圈杨家村,这里既隐蔽又安全。厂址确定后,“第三大队”委任周吉隆任厂长。周吉隆上任后,首先动员本村通晓多种技艺的小炉匠周抡奎,携带全部工具到兵工厂工作。后又动员原在沈阳张学良部兵工厂谋事的于鸿春参加兵工厂的筹建。在“第三大队”的发动和领导下,很短的时间,一批象于鸿春、周抡奎等具有兵工生产业务专长的技术人才和民间能工巧匠,聚集到了圈杨家村。大家因陋就简,克服困难就动手干了起来。创办兵工厂困难很多,刚一上马就缺乏资金,范心然以私人关系向永兴裕钱庄借钱500元,作为兵工厂创业基金。缺钢铁原料,就设法向群众购买,还把龙口恒兴五金行的锋钢、锉刀、铣头等全部买下来。当时,黄县城里和龙口码头有8家私人经营的铁工厂,这些厂子的动力设备和其他生产设备,凡是兵工厂生产能用得上的,他们都通过协议征借过来。计有车床17台、柴油机4台、翻砂设备3套、汽油机1台。另外,还没收了一批汽油机、柴油机等日伪财产。有了这些设备,兵工厂就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在征借生产设备的同时,兵工厂又动员和聘请了一大批懂技术的工人参加兵工生产。这样,兵工厂很快就投入了生产。至1938年5月,仅两个月的时间,兵工厂工人就从50人增加到200余人。为了扩大生产,又在七甲乡院下村设立了兵工分厂。

 为了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兵工产品质量,圈杨家兵工厂在厂部以下设立了机工、木工、子弹、地雷、手榴弹、翻砂、红炉、钳工等8个工种部,并根据每个工人的技术特长,进行了精细分工。任命于鸿春为总技师,负责全厂技术工作。兵工厂生产的迫击炮、步枪、子弹、炮弹、地雷、手榴弹,通过实弹实试验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

 1938年5月,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到达黄县后,决定将“第三军”总部修械所与兵工厂合并,扩建了圈杨家兵工厂,委派张从周为厂长。六七月间,又把掖县“第三支”修械所和蓬莱“第三军第二路”修械所相继并入圈杨家兵工厂。到年底,兵工厂职工发展到500余人。当年就形成了月生产迫击炮十几门、步枪子弹5000余发、“七九式”步枪80支、手榴弹5000枚和地雷200枚的生产能力。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成立。“第五支队”对兵工厂加强了领导,兵工厂所生产的武器弹药在改善“第五支队”装备方面起了重大作用。1939年2月,“第五支队”撤离黄县西进平、招、莱、掖地区,把圈杨家兵工厂迁移到平度县的涧里村,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第一兵工厂。同月,在栖霞县路家沟成立的蓬黄战区指挥部兵器厂也合并到第五支第一兵工厂。在掖县战斗的部队也自建了一个小型弹药厂,后来与西海军分区修械所合并为第五支队第二兵工厂。1941年至1942年,胶东兵工厂又有了新的发展,先后在昆嵛山、牙山、牙前县建立了第三、第四、第五兵工厂。新建的3个兵工厂开始人员不多,不久他们就与驻地军分区或县大队的修械所合并,吸收参军的青年,各兵工厂职工迅速发展到二三百人。全胶东5处兵工厂职工达到1500余人。同时,调整了各兵工厂的生产品种,使其向着生产专业化方向发展。它们的专业分工是:第一兵工厂主要生产机枪、掷弹筒;第二兵工厂主要生产迫击炮;第三兵工厂主要生产各种子弹;第四兵工厂主要生产迫击炮弹;第五兵工厂主要生产手榴弹。这种专业化的生产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42年胶东兵工厂月产轻机枪18挺;1943年能批量生产八二迫击炮和迫击炮弹,还能大批生产高级炸药。烟台市的一些县也积极发展兵工生产。1944春,海阳县武委会在牛岭山建立了海阳兵工厂,职工80人。开始主要修理枪械,后制造子弹、手榴弹、枪榴弹和“单打一”步枪、“土压五”步枪,还能成批生产手榴弹。蓬莱县也在艾山北麓建立了“八路兵器厂”,自制地雷、弹药等。

 胶东兵工厂在战火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坚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方针,依靠广大职工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不仅能够大批生产自己设计、仿制的“四五”式步枪和捷克式机枪、灵巧高效能的掷弹筒和六○炮、大口径威力强的迫击炮和九二步兵炮,而且还能生产各种炮弹、子弹、掷弹、手榴弹及高级发射药、高级炸药。同时,还能大批生产制造这些高级火药、炸药的主要化学原料,如硝酸、硫酸、酒精、甘油、丙酮、硫磺等。胶东人民兵工厂生产的大量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供给胶东战场和山东其他战场英勇杀敌的人民子弟兵,为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发展宣传文化教育事业 发展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动员群众、团结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

 在胶东,抗日战争爆发后,烟台市各县的知识分子、文化人、青年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冲破反动政府的阻拦,毅然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1937年7月,福山县以“民先”队员为骨干,成立了福山县抗日救亡歌咏团等一批业余文艺团体,采取唱歌、演戏、办壁报、撒传单、写标语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夏季,烟台中小学教师组织成立烟台河山话剧社,经常在丹桂大戏院演出抗日新剧。他们还组织抗敌演剧队,到牟平、威海、荣成、海阳、福山、蓬莱、黄县等县巡回演出。年底,河山话剧社与烟台青年话剧社联合演出了《保卫卢沟桥》,鼓舞人民抗敌斗志,深受群众赞扬。后来烟台又成立了燕台话剧团,演出《抗暴》、《雨过天晴》等进步剧目。9月,蓬莱县以“民先”队员为骨干,成立蓬莱县战地服务团,公开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秋季,烟台“民先”大队以烟台中学、志孚中学、崇德女中的“民先”队员为骨干,联络进步青年,成立抗日救亡歌咏队,队员达250余人之多。歌咏队员走上街头,奔赴附近县城和农村,向民众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11月,黄县抗日救亡团成立后,联络爱国青年,组织崇实学院进步学生,排演《放下你的鞭子》、《血洒卢沟桥》等抗日戏剧,他们在街头、农村演出,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参加抗日武装。1938年初,中共莱阳县委和“民先”莱阳县队部成立后,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民先”宣传队,深入全县各集市、小学、村镇和各区国民党办的乡农学校,通过演讲、演剧、唱歌等的形式,鼓舞各阶层群众的抗战热情。后来,随着各县抗日武装起义的成功、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抗日宣传工作就纳入了县委宣传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了。

 在抗战初期,烟台市有不少县还创办了报纸、刊物,以文字的形式更加广泛持久的进行抗日宣传。1937年10月,中共掖县县委恢复了党刊《民声》的出版,发表上级党组织的文章,号召共产党员带头脱下长衫参加抗日武装组织。1938年2月,莱阳县委创办了《民先周刊》,刊载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介绍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等。4月,黄县“第三军第三大队”创办了《抗战日报》,该报为八开两版油印小报,不久就停刊。1939年4月,中共烟台地下党组织在进步青年中建立了抗日救国会。为了宣传全国抗日形势,烟台抗日救国会创办了油印小报《十日吼》,每10天出版一期,除自己编写抗日文章外,还转载胶东《大众报》的抗战消息,后改为《抗战半月刊》,每半月出版一期。烟台市其他各地也创办了一些小型的油印报刊、宣传品,为宣传抗日发挥了很大作用。

 1938年8月,中共胶东特委在黄县院下村创办了胶东特委机关报——《大众报》,贺致平任报社社长、李研吾任总编辑。《大众报》的诞生标志着胶东党组织的宣传机构日趋健全。秋天,由掖县“第三支队”主办的胶东第一个综合性半月刊《海涛》问世。不久,“第三军”政治部主办的《突击》半月刊也出版发行。为了加强对党员的理论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1939年10月,胶东区党委创办了《党内教育》刊物,1940年10月改为《斗争》。该刊物发行量很大,对党员、干部的影响也很大。1941年1月,中共北海地委机关报——《北海时报》创刊。该报为八开两版油印报纸,每周两期,每期四五百份,分送到根据地县、区、村、机关、学校。1941年7月,改为石印,四开四版,每期印数增至1000余份,1942年8月停刊。

 根据地各海区、县的文化工作,在胶东文协的领导下逐步开展起来。1938年9月,为了加强对文化团体的领导,中共胶东特委成立了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简称胶东文协),由特委宣传部长林一山兼任会长。1939年秋,胶东文协成立了文学、哲学、外国语文、历史、政治经济学等5个学术研究会,并出版了《文化防线》综合半月刊。之后,东海、北海、西海、南海4个海区和20多个县,也相继成立了文协组织。

 在抗日宣传中,戏曲、京剧、话剧、歌曲和形式多样的广场活报剧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抗战时期,黄县组建了民众剧团,掖县成立了掖县剧团。1941年3月,招远县成立了大众剧团。这些剧团,除根据当地真人真事自编自演剧目外,还在群众中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生死路》、《打游击》、《归队》、《血洒卢沟桥》、《梅娘曲》等剧目。地方文艺工作者还深入城镇、农村,教唱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激励人民反抗侵略者,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招远县还成立了48人的盲人抗日救国会,其中会演唱大鼓词的8名盲人会员,靠一根棍子,走村串乡,演唱《西良埋伏》、《七坎伏击战》、《黄城阳战斗》等十几个段子。他们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起到了特殊的教育作用。8年抗战中,烟台市各县都有业余剧团、俱乐部。在农村,几乎村村都有小剧团和土戏台子。当时的西海区,不仅村村有剧团,而且还有12个中心剧团,在6个县立中学中还有114个学生剧团。由此可见,群众文艺之繁荣。

 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对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视的,各县政府设立教育科,专门负责全县的教育工作,各区政府设教育助理。为普及国防教育,在已解放地区和根据地内村村都设有小学,区里设立中心小学,县以上设立中学和师范学校。1938年4月,蓬莱县率先成立抗日中学。8月,北海专署成立胶东公学,曹漫之兼任校长。该校内设社会、师范、普通3科,第一期招收250人、第二期招收120人。1940年2月,招掖联中成立。1943年,招栖莱联中成立,该联中不仅学习文化、政治课,还实行军事编制,强调行动军事化,学习军事知识,有些学生根据战争的需要,还可随时参军参政。1944年,文(登)牟(平)联中成立,设有14个班。办好教育,师资是个关键问题。为了解决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烟台市各县或邻县都联合兴办师范学校。1941年2月,招远师范成立。秋季,招黄师范成立。1944年8月,招莱联立师范成立。蓬莱和福山则成立了蓬福师范,该校到1945年8月先后培养了200余名教师。莱东县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还专门举办教师培训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较好的解决了师资不足的困难,推动了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据1940年9月15日的《大众报》报道,蓬莱、黄县、招远、栖霞、掖县等县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这5县有:初级小学184处,高级小学98处,学生86764名;民众夜校1085处,受教育人数42959名;妇女识字班1329处,受教育人数42637名。到1945年8月统计,全胶东有初级小学10397处、高级小学1139处,初级高级小学在校学生达86万余人。

 抗日民主政府在重视中小学教育的同时,也重视群众教育的问题。群众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组织群众上夜校、冬学,参加成人识字班、妇女识字班和读报组来进行。各县都成立冬学委员会领导这一运动。冬学就是利用冬闲季节,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夜校进行抗战形势、民族独立和文化知识教育,以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夜校、识字班都实行“小先生”制,发挥小学生的作用,组织“小先生”深入田间、炕头,教农民识字。1944年11月统计,蓬莱县西北部新解放区群众踊跃上冬学,8个村的冬学就有540名群众坚持学习。栖霞县为了加强对冬学、夜校的领导,成立了冬学促进会,培训冬学教员200余人,翻印冬学课本16万册、国防常识课本和国防语文课本7500册,分送到全县各村庄。为了提高政治觉悟,各县还经常利用“五一”、“七一”、“七七”等重大节日,举行庆祝会和纪念会活动,联系实际对群众进行形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战必胜的教育。

发展人民抗日武装 人民抗日武装是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条件,是抗日根据地的支柱和保卫者。抗日根据地只有发展了强大的人民抗日武装,才能同凶恶的敌人作斗争。烟台各县的人民抗日武装,经历了一个创建、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抗日战争初期,烟台各县都组建了人数不等的抗日武装,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这些抗日武装先后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1938年9月统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这支部队作为胶东人民抗日的主力部队,八年中驰骋在胶东战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9年,为了保卫和巩固不断扩大的抗日根据地及抗日民主政府,在各县武装起义部队升级为主力部队之后,在胶东区党委领导下,各县又重新组建了一支地方抗日武装。1939年9月,中共胶东区委根据山东分局的指示,将胶东区党委军事部改为山东省第三军区,第三军区下设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军分区。同时决定各县建立抗日游击大队(简称县大队,后改称县独立营),区设抗日游击中队(简称区中队)。各县的县大队、独立营由军分区统一领导,是各县的地方武装,也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主要力量。

 在人民抗日武装组织中,各县还有一支群众基础广泛、劳武结合的民兵组织——人民抗日自卫团(简称自卫团)。自卫团是基层的抗日武装组织,也是地方武装的后备力量,每年都有大批自卫团员参加县大队、独立营。黄县、招远、掖县、蓬莱等县的人民抗日自卫团成立于抗战初期,牟平等县则成立的晚一些。人民抗日自卫团的组织系统是:县设县团部,由县委领导兼任指挥,区设区团部、乡设乡团部、村设村团部。1940年11月,人民自卫团按部队建制进行整编。整编后县设总团部,为县级最高领导机关,配备干部5名;区设团部,配备干部3名;乡设营部,配备干部2名;村设连部,配备连长和指导员。连以下设排、班和游击小组。

 人民自卫团的任务有五项:一是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打击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在配合作战中负责带路、运输物资、接送担架、拆桥破路、封锁袭击日伪军据点、传递情报或直接参加战斗。二是掩护群众和伤员安全转移,迟滞日伪军的行动,尽力减少群众的损失。三是维持社会治安,清查缉拿汉奸、特务,打击首恶分子,分化瓦解伪军。四是协助抗日民主政府推行政策法令、征收抗日救国粮款。五是劳武结合,武器不离身。一面坚持劳动生产;一面站岗放哨,习武练兵,提高军事素质和技能,随时准备参加战斗。

 人民自卫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抗日根据地里18至45岁的中青年农民都踊跃要求参加,每个县都有几万人参加自卫团。有的县,还把自卫团中的骨干力量组成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据统计,1940年底掖县有自卫团员32958名,其中基干团员(18岁—25岁)16443名、普通自卫团员(26岁—45岁)16515名。全县还有游击小组539个,组员2164名。1940年蓬莱县有自卫团员5215名,到1941年2月发展到13763名。各县青年都把参加自卫团,当作一种荣耀。参加了自卫团的人,在战斗中听从命令,服从指挥,积极参加战斗。1941年6月,日伪军在黄县大陈家村设立据点时,白天伪军逼迫群众修炮楼,晚上自卫团员就破坏炮楼。据点修好后,自卫团员奉命活跃在据点周围,不断困扰敌人。到了晚上,自卫团员就用土枪、土炮袭扰敌人,让日伪军坐卧不安,夜不能眠。遇到零星的伪军活动,就寻机消灭他,搞得他们日夜不得安宁。

 各县自卫团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中,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如蓬莱县自卫团仅1940年下半年,就参加大小战斗39次,袭扰敌人49次,毙伤俘日伪军21名,破路48次、2050里,破桥10座,砍电线杆540根,收割电线1810斤。据1944年9月10日胶东《大众报》报道,招远县自卫团共进行大小战斗170次、配合作战34次,毙伤俘日伪军48名,缴获长短枪19支、手榴弹炮弹164枚(发)、子弹800余发,平毁碉堡7座,砍电线杆3500根,收割电线470斤。

 第四节 运用多种游击战法,机动灵活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勇敢智慧的烟台人民在抗击日军的斗争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战法,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烟台市民兵和地方部队在反蚕食、反封锁、反扫荡斗争中,创造和运用的战法就有20余种,其中主要有麻雀战、破袭战、封锁围困战、地雷战、民兵联防战等。

 麻雀战 麻雀战是民兵反封锁斗争的主要战法。民兵、自卫团员三人一伙,五人一组,忽聚忽散,机动灵活。由于熟悉地形和敌情,在人民群众掩护下,可以乘敌不备,发动突然袭击;敌人来袭时,则化整为零,来无踪去无影。1942年上半年,驻黄县城和大园、石良、黄城集的日伪军三四百人,到黄县七甲、西林家一带扫荡。此时,北海主力部队已奉命转移,黄县自卫团和区中队决定在敌人回防的路上,采取麻雀战,给敌人以打击。当驻石良和黄城集的日伪军100余人,押着被捉的30多名群众和牲畜走到陈家村附近时,事先隐蔽在该村西山上的自卫团员,首先向敌群发射6发土炮和一阵土枪、手榴弹。西山打响之后,东山上的自卫团员也向敌群开火,助战的群众配合高声呐喊。这突然的袭击,打得敌人蒙头转向,仓皇逃命。被捉去群众牵着牲畜乘机跑回家去。这一仗,破坏了日伪军的扫荡,保护了群众财产。1943年10月,驻莱阳城的日伪军500余名纠合驻招远城的日伪军200余名,到招远县的毕郭、方家一带抢粮。当晚,当驻莱阳城日伪军由栖霞县的观里返回全家沟村宿营时,招远县地方武装在敌人经过的路上发动麻雀战,东边打一下、西边打一下,一夜连续袭击了七次,打得敌人整夜不得安宁,只好撤回老巢。烟台沿海地区的民兵,则开展海上游击战、麻雀战打击敌人。1943年11月,掖县渔民大队派出4人游击小组,在长岛县砣矶岛大口村南海面,智取了日军“关东五号”大火轮,击毙日军2人、俘虏伪军29人,缴获粮食数万斤、长短枪30余支、轻机枪1挺。同年,长山岛的群众也多次采用海上精兵奇袭或驾船群起而攻之,袭击日军的运输船只。蓬莱县民兵海上截击日伪运输船,也是一次成功的麻雀战。1944年11月,驻烟台日军大型运输木船1只,满载粮食等物资,由汽艇护航运往大连。蓬莱县山后初家一带民兵300余人,配合海防队和第十二区区中队,分乘20只小船,在渤海湾同敌人进行麻雀战,最后猛扑大木船,敌汽艇弃船逃离,大木船被我截获,救出船员15人,缴获粮食15万斤和其他物资一宗。

破袭战 破袭战也是民兵反封锁斗争的主要战法。这种战法,主要是组织民兵、自卫团,利用夜间破坏敌占区的公路、桥梁,袭击敌人的据点,拆毁和割断敌人通讯设施,或是用袭扰的办法打乱敌人的封锁计划,打击敌军的气焰,阻滞敌军的行动。如1940年春天,招远县军民配合第五支队多次进行破袭战,破坏了招掖公路40余里、招黄公路20余里、朱桥至黄山馆公路40余里,砍倒电话线杆30余根,收割电话线300余斤,破坏日伪军的通车、通话,给其造成重大损失。同年7月,日伪军在黄县芦头镇设立了据点。为了保护群众利益,打击伪军的嚣张气焰,该区自卫团决定以假乱真,袭扰据点伪军。一天夜里,他们组织周围村庄的自卫团员数百人,突然保卫了据点,掐断敌人电话线,用土炮向据点的炮楼猛轰,同时点燃放在铁桶里的鞭炮,造成大部队作战的声势。自卫团员不断高喊:“八路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伪军以为八路军主力部队攻打据点,乱作一团,盲目朝外打枪。自卫团员袭扰了半夜,有计划地撤出战斗。此后一段时间,该据点的伪军不敢再出来作恶。1942年,胶东军区和第五旅协助烟青公路沿线地方武装和民兵,运用这种战法不断封锁或截击日伪军。1943年5月,胶东军区十三团在栖霞民兵配合下,于24日攻克了栖霞县蛇窝泊据点,拔除了烟青路上的一颗钉子,彻底破坏了敌人用烟青路封锁、分割我抗日根据地的计划。1944年6月,中共黄县县委组织区中队和民兵1000余人,开展了一次大破袭行动,将日军已架好的从龙口到黄山馆公路沿线的高压输电线路全部破坏。这次大破袭行动,也使日军接通龙口至玲珑金矿供电线路的企图没有得逞。

 封锁围困战 封锁围困战是民兵反蚕食斗争的重要战法。这种战法是组织民兵,对那些对我威胁较大、我一时不能拔除的日伪军孤立据点,进行封锁围困。组织民兵在据点附近埋设地雷,破坏其水源和粮草供应,捕捉出来侦察的探子,或潜入据点内捕捉“舌头”,或在附近山头与小股出扰之敌进行麻雀战,使其进退两难。1944年10月,牟平县地方武装为了配合东海军分区部队开展秋季攻势,切断驻牟平日伪军与驻烟台日军的联系,决定封锁围困牟平县城。牟平独立营在刘家埠、解甲庄一带布防,切断敌人的联系;区中队在庙山、浩山、峧山一带设地雷区,负责困扰牟平县城的敌人。并发动新区、老区的群众对牟平县城进行经济封锁。这次封锁围困牟平县城,打击了城内的日伪军,支持了主力部队的斗争。1945年3月,蓬莱独立营和民兵对大辛店敌据点进行包围封锁,后在北海独立团、栖霞独立营配合下,多次发动攻势,歼敌190余名,残敌被迫放弃据点逃往县城。另外,海阳县的行村据点、招远县的道头、夏甸据点,也是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围困打击下,被迫撤离的。

民兵联防战 民兵联防战也是民兵反蚕食斗争的重要战法。民兵联防就是相近的几个村庄的民兵,在地方武装的支持下,建立联合防卫,共同对付敌人。村与村之间建立联防指挥部,设立报警和联络的信号,敌人来犯时,统一指挥,配合行动,一村有难,众村解围。在烟台市,海阳县的民兵联防组织的最好,1943年民兵联防遍及全县。著名的有小纪区的五大联防区:凤凰联防区(11个村)、台山联防区(12个村)、八王联防区(10个村)、寨山联防区(8个村)、五虎联防区(5个村)。其中,最著名的五虎联防是由纪家店、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摆驾岭组成的五村联防。这五个村,坐落在海阳县西南部三面环山的大山沟中,是海(阳)莱(阳)公路必经之地。这里南距日伪军行村据点30华里,西北距国民党顽固派赵保原的老巢万第只有25华里。日伪军为了打通海莱交通线,封锁抗日根据地,一直把这五个村庄作为争夺的要地之一。从1942年以来,五个村的民兵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支持下,同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如1942年秋末,五村联防指挥部得知日伪军要从这里经过,就组织百余名民兵分布在6个山头上,利用8门土炮在崮山脚下设伏。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突然发动攻击,给予300余名敌人以沉重打击。1943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赵保原部1个营到五村进行“扫荡”。胶东军区十六团派出两个连和五村民兵联合作战。首先,五村联防指挥部派出民兵“麻雀组”,将顽军诱入佘格庄南山设伏区。十六团两个连迅速插入敌后形成包围圈,当顽军爬到半山腰时,民兵和主力部队同时发起猛烈攻击,歼灭顽军700余人,其余大部作了俘虏。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5年五村联防共作战100余次,杀伤敌人数百名。由于五村联防民兵作战勇猛如虎,威震敌胆,成了闻名全省的“五虎村”。

 雷战 胶东的地雷战起源于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海阳县地雷战是学习大泽山区民兵的经验后广泛开展起来的。他们创造的地雷品种很多,由最初的拉雷、绊雷、踏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钉子雷、标语雷、头发丝雷、水雷、滚雷、真假子母雷等30余种。埋雷的方法,也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等。地雷战术,由单一布雷,发展到送雷上门和大摆地雷阵。一旦得到敌人出动的情报,民兵们就提前做好准备,在敌人经过的大小路口、山坡、树林、河滩、瓜田、菜园、驴槽、鸡窝、粮囤、井台、门阶下、水桶底、箱子里……都埋下地雷,敌人走找那里地雷就在那里爆炸。当时,胶东兵工厂生产的铁雷远远满足不了各地民兵的需要。海阳县赵疃地处山区,民兵赵守福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满山遍野的石头利用起来,制造成石雷,解决了地雷数量不足的困难。文山后民兵于化虎等,在反“扫荡”作战中创造了飞行爆炸雷,这就是群众说的“不见鬼子不挂弦”,他们单等见到敌人影子后,才选准地点埋下地雷,出其不意打击敌人。他们还在雷坑里加埋石子、碎铁之类的物品,大大增强了地雷的杀伤力。赵疃民兵在斗争实践中还创造了空中绊雷,在敌人进入林区或经过大树下时,专炸敌人的指挥官和骑兵,这对瓦解伪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海阳县地雷战的开展使敌人更加小心,更加狡猾。日伪军在“扫荡”过程中,为了躲开地雷,就抓来一些群众在队前为其开路。这样民兵又发明了“长藤雷”,即把地雷引线加长,等到前面群众安全通过雷区后,再迅速引爆,使地雷专在敌人中间爆炸。民兵们还运用多种地雷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扫荡”的日伪军。如1943年3月,伪军300余人到赵疃村北的东村庄一带抢粮,赵疃民兵闻讯后埋伏在仗子山,并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阵。敌人扑来时,正好陷入地雷阵中,炸死炸伤敌人15人。1944年夏,驻青岛日军300余人增兵海阳县行村据点,准备进行“扫荡”。民兵于化虎机智勇敢,化装成敌兵携带4枚大地雷,趁夜晚尾随日军大队潜入行村据点,隐蔽在据点内。待到深夜,他将地雷埋在操场上,然后又翻墙越沟返回村庄。第二天拂晓,敌人集合会操,同时踏响4枚地雷,顿时炸死日伪军33人,炸伤百余人。1945年5月,盘踞在索格庄的500多名日伪军,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强袭下,准备逃离据点。于化虎带领文山后村民兵,在敌人必经的路上预先埋下20多枚地雷,当200多名伪军窜到文山后村西时,踏响了3枚地雷,当即被炸死多人。而另一路日军200多人,从瑞宇方向进村,刚进到村西北角就踏响1枚地雷。当敌人进村后,就进入地雷阵区,顿时爆炸声四起,雷声震天,炸得敌人慌不择路,四处乱窜。从1943年到1945年,海阳县的地雷战大显神威,共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海阳县栾家村民兵爆炸小队,还被山东省武委会授予“模范爆炸小队”称号。

 烟台市其他各县,在学习和推广海阳县经验后,民兵也都充分发挥地雷战的优势,同敌人展开了地雷战。1943年以来,西海区掖南县大泽山附近各区的民兵,纷纷组织民兵爆炸队,同敌人展开地雷战。其中,以史校民为队长的文峰山民兵爆炸队的爆炸成绩最突出,4次爆炸,毙敌19人。西海区武委会于1945年2月,授予史校民“爆炸大王”称号。1944年5月,掖南县黄山区武委会组织民兵开展地雷爆炸战,曾在6天内连续创造了3处战绩,毙伤敌人34人,炸毁敌人军车1辆。一次,日伪军在走到村边却突然转向南去,刘元宪急中生智,朝敌人方向打了一枪,把敌人引了过来,踩响了预埋的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13人。

 1943年春,海阳民兵英雄于化虎到黄县莱山区传授地雷战经验之后,黄县民兵的地雷爆破技术有了很大进步。1943年,黄山区民兵利用夹板雷、真假双层雷,封锁了烟潍路龙口至招远段,多次炸毁日军汽车。一次,爆炸大王李守道、曲德荣利用化学延时爆炸雷,炸死挖雷的日军小队长和两名工兵。民兵模范于龙聚自制一种小型瓦罐雷,专在公路上以送饭为掩护向过路的日军军车内扔地雷,使敌人车毁人亡。1943年至1945年,黄山区民兵在龙口至黄山馆的公路上,先后炸死日伪军多人、炸毁敌车6辆。

武工队 武工队全称武装工作队,是由既能打仗,又能宣传和组织群众,对敌人开展政治攻势的少数精干人员组成的小型队伍。武工队成员都是受过特别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既能文又能武的战斗队。武工队的活动方式是采用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政治攻势与武装斗争相结合,以小型、分散、隐蔽为主,机动灵活地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宣传教育。抗日战争中,胶东区的西海、北海、东海、南海4区和所属各县,都建立武工队。在烟台市境内活动的武工队主要有西海武工队和北海武工队。西海武工队成立于1943年夏,主要活动在平度、掖县、掖南县一带。1943年冬,西海武工队配合掖县第十区区政府,逮捕并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大珍珠乡伪乡长,震慑了周围地区的伪乡长。1944年秋,武工队在沙河镇据点附近,通过夜间喊话宣传,发动政治攻势,使数名伪军携枪向我投诚。同年9月18日,西海第二武工队在邱家、楚家、屯里一带,配合掖南县独立营伏击了沙河伪军盐警队,俘获盐警队队长以下40余人,缴获长短枪40余支。北海武工队成立于1943年8月,主要活动在招北县龙(口)招(远)公路一带和日军占领的玲珑金矿附近地区。龙招公路长仅40公里,而公路两侧日军却设有9个据点,每个据点都派有1个班到1个中队驻守。日伪军据点的存在切断了西海区和北海区的联系,严重威胁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43年10月,北海武工队首先把北海区与西海区必经之地的招北县张星据点作为突破点,开展政治攻势,瓦解伪军,伪组织。首先改造和争取了招北县九区伪区长兼张星据点伪军中队长,继而对龙招公路沿线的伪乡长、伪村长,开展以教育为主、打击为辅的政治攻势,争取了沿线多数伪乡长归顺武工队,愿意为武工队办事。对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继续作恶的伪乡长,则给予坚决打击。1944年春节过后,武工队在张星据点附近设伏,由于瓦解工作做的好,得到了张星据点守军的暗中支持,一举击溃了伪招远县便衣队。龙招公路打通后,北海武工队的工作转向了日军重兵把守的玲珑金矿区。招远县玲珑武工队队员冯官令(外号“花爪子”)就活跃在玲珑金矿周围。他和队员们机智勇敢,出没在矿区内外,袭击日军卫兵所,破坏敌人的采矿设备,“偷”运优质钢材,惩处汉奸,分化瓦解伪军,搞得敌人不得安宁,被群众赞为来无踪去无影的神兵。1943年秋,他们化装成打柴的老百姓潜入了玲珑大蒋家村,靠一把柴刀、几条扁担,歼灭了大蒋家村据点东山炮楼半个班的伪军,缴获4支步枪和1部电话机。同年,还有一次,他们一夜之间在敌人眼皮底下,从玲珑金矿运出优质风钻钢3000斤,把日军惊呆了。1944年4月,他们智取了伪军寨子据点,一举俘虏伪军20余人。同年夏,又在琵琶岭罗山庙设伏,歼灭护路伪军,缴获步枪10余支。1945年春节前夕,他们设计从玲珑金矿中心炮楼里,用“引蛇出洞”的办法智擒了大蒋家伪区长蒋其绪。在将蒋其绪正法后,把枪决伪区长的布告从金矿贴到招远县城,极大地震慑了伪军和伪职人员,分化瓦解了矿区周围的伪区长、伪乡长。

  当时许多县也成立了武工队、武装便衣队。主要活动于本县范围内的敌占区和日伪据点周围村庄,搜集情报,打击敌特,组织民兵联防,配合地方武装开展反“蚕食”、反“封锁”、反“扫荡”。在县级武工队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莱东县武工队、掖县便衣队、招远县便衣队、福山县武工队、烟台武工队、栖霞县武工队等。莱东县武工队成立于1943年4月,主要活动于县城周围敌占区和南部、北部游击区。他们在分化瓦解伪组织、打击国民党顽固派赵保原部作了不少工作。1943年11月下旬,莱东县武工队奉县委命令派出精干人员,将赵保原部队存放在团旺的一批军用棉布搞到手,帮助胶东军区第五旅解决冬季做棉衣用布问题。月底,他们经过周密策划,在地下党员协助下,未费一枪一弹将40匹棉布连同20头骡子全部夺取,安全转送到第五旅十三团的驻地。莱东县的孙乔武工队由于成绩突出,还被山东军区评为山东省5个模范武工队之一。烟台武工队成立于1943年秋季,是以原市郊3个区的区中队为基础,与胶东军区警卫营中的1个连合编而成。武工队下设2个干部队、1个战士队。烟台武工队主要在烟台以南福山县的绍瑞口、紫埠、旺远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烟台武工队在福山、牟平县大队的密切配合下,经常活动于烟台郊区的广大农村,多次痛击日伪军和反动地主武装,先后摧毁了许多伪乡、保政权,铲除了一批汉奸走狗,为在烟台市郊建立人民政权打下了基础。同时,武工队还经常进入市内开展工作,利用各种形式打击和瓦解敌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