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战争需要、符合胶东特点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广大农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区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山东民主政权最稳固、经济实力最强、革命文化最活跃、干部素质最高的根据地。抗战中期,由于受敌人经济封锁和频繁的“清剿”“扫荡”,根据地粮食和物资奇缺。1942年起,胶东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军民开荒复垦,纺纱织布,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事业、恢复发展副业。仅用一年时间,根据地面貌焕然一新,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副业收入数倍增长,基本解决了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据1945年上半年统计,胶东根据地的各项工业指标达到山东省的一半以上,工厂数占到62.5%,职员数占到54.05%,工人数占到67.04%,资金数占到59.39%。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区委、行署在恢复、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同时,积极恢复、发展农业。一方面建立劳动合作组织,解决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不足问题。一方面组织群众深耕细作,兴修水利,改换良种,增加产量。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自卫战争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1938年起,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始兴办合作事业,开展生产自救,支援抗日战争。1941年1月,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发出“办理合作事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号召,胶东合作事业蓬勃发展。至1945年全区共有合作社2900多处,其中90%以上为生产合作社。到1947年这些合作社大部分解体或停业。1948年8月胶东解放区贸易会议确定“整顿恢复合作社,开展供销业务”。到1949年底,合作社增加到3546处,社员117万多人。这些合作社,由党和政府提倡引导,群众自愿结合,规模一般很小,基本都实行股份制,印有股票,股票的形式、规格大体相同,内页的“章程摘要”和“股票使用法”也基本一样。
1941年,胶东抗日根据地蓬莱县农村申请贷款救济的申请书 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
1945年6月,中共胶东区委关于大生产运动的通知现存蓬莱市档案馆。根据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黎玉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中共胶东区委要求每村做好一两个变工小组,并以此为示范,带动更多群众效仿。此后,变工组织在全区迅速发展,至年底,发展到92644个。
1946年9月,中共胶东区委调查研究室编印的“关于改进农业生产”的调研材料 现存烟台图书馆。八年抗战,胶东农业受到严重破坏。中共胶东区委提出农业产量要在一两年之内恢复到战前水平,五年之内增加一到两倍目标。为全面了解当时情况,更好指导农业生产,中共胶东区委调查研究室对胶东地区的崖子区、郭城区等地进行调查,形成调研材料,分析农业减产原因,提出政府工作建议等。
胶东大生产运动中用的纺车现存胶东地区武装革命斗争纪念馆。抗战时期,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胶东妇女开展纺织运动,解决部队服装和根据地群众的穿衣问题。1940年,在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纺织工作曾有小规模开展。1943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纺线织布是妇女的中心任务要求,胶东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门纺织领导机构,纺织运动在胶东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并发展为群众运动。纺织事业的发展,引起敌人不安,他们向根据地倾销洋布洋线,妄图摧毁根据地的纺织工业。抗日民主政府采取禁止洋布洋线进口,保证土布销路等方法,粉碎敌人阴谋。1943年~ 1945年,全区有23万妇女参加纺织运动,共纺线9360万公斤,织布4680万匹,完全满足了根据地的军需民用。
北海合作分社进货销货单据
栖东县某村生产合作社收条 此组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
各种集资股票 此组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