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2月,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设卫生股,7月改为卫生科。1942年5月,东海专区率先成立东海医院。6月,胶东行署在荣成县大岳家村成立胶东公立医院。随后,北海区、西海区、南海区及各县也先后办起地方医院。1946年春,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在牙前县英灵山下成立。到1949年8月拥有县属以上医院22处。 1942年,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贸易局在牙前县(今海阳县)桂山村创建桂山药房,是胶东解放区第一个公营药品药械销售单位。
★ 1938年春,为救治雷神庙战斗中的伤员,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牟平成立了第一所后方卫生处,进驻黄县后,更名为三军医院。下设3个卫生所,每个卫生所分住3个疏散区,每个疏散区分布在3至5个村子里,伤病员分散住在群众家或闲房空屋里,每村配一名护士和一两名看护员,医生住疏散区的中心村按时巡回治疗。1938年秋,五支队成立,其司令部设军医处,负责组织实施部队医疗、救护工作。1942年,西海军分区卫生所创建的西海地下医院,是“沙家浜”和“地道战”的完美结合。1946年,胶东军区先后升级了3个医院和23个卫生所,在3个纵队和2个师中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有4000名医务人员服务于前线。并成立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和两个师野战医疗所。据统计,1946年和1947年两年中,医疗系统共收容治疗伤病员2.6万名,伤愈归队1.68万名,另外还承担着治疗支前民工、民兵伤病员的任务。
★西海地下医院是胶东的“沙家浜”和“地道战”的完美结合(详见本丛书《风云》之“西海地下医院”)
1944年9月,胶东医学研究会主编的《胶东医刊》 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
1947年为备战,国际和平医院存插物资的存单 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国际和平医院是国际红十字会创办的综合性医院。1946年春,为缓解胶东解放区缺医少药问题,由周恩来安排,董必武联系,宋庆龄筹资援助,曹漫之经手,在胶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前坪),建立了一所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的医院。当时的设备由国际红十字会提供,是胶东地区条件最好的医院。拥有400张病床。 1952年更名“山东省第六康复医院”,1953年11月迁往德州。这张存插条是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胶东之前,医院为备战,将物资存插于民的收条。
1946年10月,胶东行署下达的《关于预防夏秋季节传染病工作指示》 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
1946年4月,胶东行署卫生局搜集编印的《治病方法》手册 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姜斌捐赠。
抗战时期,西海地下医院的消毒盒 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姜斌捐赠。
1942年,西海地下医院研磨草药用石臼 现存莱州市红色文化办公室。
抗日战争时期,西海地下医院伤员使用的皮盒钢火镰 现存烟台市博物馆。
1948年,新华制药厂第四分厂因公出差通行证 现存烟台市博物馆。1942年,由于受敌人封锁,胶东根据地军民用药发生严重困难。1943年胶东军区决定建立自己的制药企业,按照“就地取材,中西并举;制造与经营结合,军需与民用兼顾”的方针,从各卫生单位抽调十几人在牙前县后垂柳村成立制药小组。1944年制药小组迁到十里外的井口村,正式命名为新华制药厂,产品商标设定为“曙光”。在随后两年多时间里,共制造出100多种中西药品,供应胶东根据地军需和民用。抗战胜利后,药厂迁到牙前县观水村,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实行机械化生产,并建立专门研究室,进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制开发。仅用5年时间,药厂从一担挑的货郎担,发展成有700多名职工,六个分厂和一室一部的大型制药厂,生产的药品占部队需要的70%。先后支援了鲁中南、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淮海战役前仅用4个月时间就生产出各种急救包96万个,纱布25万米、脱脂棉5000公斤。1948年夏,胶东军区卫生部所属工厂全部移交华东局财办生产部领导,10月药厂迁至淄博张店。
胶东后方医院受伤战士用过的褥子面 现存烟台市博物馆。1940年7月,东海军分区作战参谋赛时礼,作战中负伤,住在村民周润之家,周润之妻子把结婚的新褥子拿出来给赛时礼用。
解放战争时期,由华东总卫前卫办事处制作使用的负伤伤票
1948年,胶东军区警备六旅卫生处一所出院证明 此组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
1949年,担架队运送战士出院证明及鉴定材料 现存烟台市博物馆,由王景文捐赠。
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统一制作的医药挎包 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姜斌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