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 胶东区实行整编
联系单位:烟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环山路2号润利大厦
邮编:264003
咨询电话:0535-6732056
技术支持:水母网
邮 箱:shm@shm.com.cn
来源:《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2021-08-17

 于眉(1914 ~ 1980),原名于经海,1914年生于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市)安香于家村。

 于眉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弘达中学,受大革命的影响,开始阅读《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进步刊物。他痛恨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更无惧于反革命的白色恐怖,于1929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仅15岁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进入北京大学攻读教育系,并从事共青团组织的革命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于眉组织同学参加平津学生爱国抗日运动,支持马占山抗日,声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在反对蒋介石屈膝投降政策的斗争中,因秘密活动暴露,经党组织决定,于眉回到家乡蓬莱乡间隐蔽。在这期间,他组织小学教师学习时事,宣传抗日救国,同时利用社会关系集资办小学,自兼教员,向学生讲述岳飞、戚继光等英雄奋勇抗敌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1933年,于眉响应“左联”发表的《马克思逝世50周年纪念宣言》,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组织。同年8月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反对帝国主义在国际上策动战争,反对蒋介石的“文化围剿”和对革命青年大捕杀。

 1934年,于眉回到北京大学就读,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宣传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同时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暑假,于眉为平津学生救亡运动筹集经费,再次回到蓬莱,并积极发动蓬莱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他的努力下,由其二哥于仲淑以蓬莱尊三小学为依托,把全县教师队伍逐渐组织起来,成立了“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1935年冬,“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在平津乃至全国展开,于眉参与了这次抗日游行示威活动的领导。同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组织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并成为这个组织的领导成员。1936年于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中共北京大学总支委员会委员和东斋支部书记,领导进步学生到北平郊区宣传抗日救国,在农村开展民先队的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派,于8月回到家乡,在中共山东省委和胶东特委的领导下,恢复了一批中共党员的组织关系,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建立了中共蓬莱县支部并任书记。以蓬莱“民先队”组织为骨干,建立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蓬莱县抗日服务团”。11月,第一届中共蓬莱县委成立,于眉担任了第一任县委书记。1938年2月3日,于眉成功地发动和领导了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后改为“第三军”第二路),于眉任政治特派员。“第三军”第二路很快发展到11个大队,两千五百多人,并创建了艾崮山区抗日根据地。3月,在于眉等人的带领下,“第三军”第二路攻克蓬莱县城,摧垮了伪蓬莱县临时政府,建立了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他们认真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深得群众的拥护。同年9月,“第三军”第二路与其他部队合并,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于眉担任支队政治部主任。于眉在部队期间虚心学习,善于吸收兄弟部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有效加强了“第五支队”的政治工作。他同战士们一起在胶东地区打击日本侵略军,瓦解伪军,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并抵制了国民党投降派部队对根据地的“蚕食”。

 1939年,于眉在胶东地区当选为山东省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之后他随同徐向前、张经武领导的山东代表团,并担任代表团的秘书,从山东辗转到延安。因中共七大尚在进行筹备工作,于眉即进入了马列学院学习理论,后又入中央党校,参加延安整风,194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胜利闭幕后,于眉回到山东,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秘书主任,开始从事部队的后勤补给和运输工作。1946年任华东军区兵站部政委,参加各地的军区兵站组织工作,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支援前线。1948年,于眉转业到地方,先后任华东运输公司副经理、山东公路运输总局局长。他创办了华东交通专科学校,自兼校长,培养出一大批交通运输骨干。他全力组织运输力量支援淮海战役,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扬。1949年春,于眉调任华东野战军南下二大队大队长,带领干部南下,参加接管上海工作。后任华东军区运输司令部党委常委、上海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委员兼军管会航务处处长、上海招商局军代表、华东航务局局长、华东交通部副部长等职。他选派干部,依靠群众,自上而下有条不紊地接管了招商局等十多个企业;他带领干部群众用接管的江海运输船舶,迅速恢复了长江中下游运输和长江口以北到渤海湾的沿海运输,并组织武装护航,打通了闽浙沿海浅海小轮运输。

 1950年秋,于眉调任国家交通部航务总局副局长。此后,历任海运总局副局长、代局长、局长、海河总局局长。1956年任交通部部长助理, 1958年任交通部副部长,分管江海运输和基本建设业务。20世纪50年代,他狠抓海港整顿,把分散流动的码头临时工改为固定工,建立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度,改进装卸工具,推广应用装卸机械;组织中国与波兰的中外合营海运公司,冲破了美蒋在公海上对中国的禁运。1958 ~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他积极参与领导和组建了自营远洋船队;组织干部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国内海港的深水码头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于眉受到冲击,但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他忍辱负重,坚守岗位,积极工作,依靠船员和装卸工人,保证重点物资运输。他大力开拓远洋运输公司业务,至1980年,全国拥有远洋船舶527艘963万载重吨,结束了向国外租船的局面;他积极参与建港的指挥工作,狠抓沿海港口深水泊位建设。1973 ~ 1980年建成深水泊位50个,其中有首次兴建的5万吨和10万吨级深水油轮泊位。1980年8月,于眉调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时已重病在身,但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心海港深水泊位的建设。

 1980年9月2日,于眉病逝,终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