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很快踏进了胶东。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胶东人民拿起长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在文登县举行了威震胶东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抗日武装起义席卷文登、荣成、威海、牟平、海阳、黄县、福山、即墨等地,点燃了胶东人民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熊熊烈火。
一、面对日军入侵,中共胶东特委决定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争的方针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组织抗日武装的十条纲领。纲领指出: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在韩复榘的军队开始撤退或溃散,日军尚未到达或立足未稳之时,是发动起义的最好时机;起义部队可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或“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名义;用“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的口号,筹集抗日经费和枪支弹药。
10月,由津浦铁路南下的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占领德州后,时任国民党第三路军总指挥兼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为保存实力,仅仅在黄河以北稍作抵抗,即率军南逃。危难之际,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要迅速动员组织群众,抓紧在日军入侵、国民党逃跑、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的时机,及时领导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组成抗日统一战线;要收容国民党军队士兵参加起义部队,大力收集民间枪支以及争取和改造一些掌握在爱国人士手里的武装;要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把山东抗战的领导责任独立自主地承担起来。随即,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会议,制定了分区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
为了使胶东更好地完成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中心任务,上级党组织先后派理琪、林一山、邹恒禄、宋澄、张加洛(详见本丛书《先导》之“张加洛”)、于眉(详见本丛书《先导》之“于眉”)、陈文其(详见本丛书《先导》之“陈文其”)、于克恭、贺致平等到胶东作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的领导骨干。 1937年12月上旬,理琪获释后,受中共山东省委的指派,回到胶东,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特委委员有林一山、张修己、柳运光、李紫辉。中共胶东特委的重建,为胶东党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在天福山发动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15日,理琪在中共胶东特委驻地——文登县沟于家村,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吕志恒、张修己、林一山、柳运光、宋澄、张修竹、王台、于得水等。会上传达了山东省委关于分区发动武装起义,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指示。经过讨论,决定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在文登、荣成、威海边界,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的天福山举行起义,时间定为12月24日。
24日拂晓,中共胶东特委及起义领导人理琪、吕志恒、林一山、柳运光、于得水等,与80余名起义群众陆续来到了天福山。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郑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参加起义人员组成“第三军”第一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治委员。接着起义部队按计划分头行动:张修己、张修竹留在沟于家村做联络工作;理琪、吕志恒、林一山等几位主要负责人,分头到各地继续发动群众,扩大武装;“第三军”第一大队以“武装宣传队”为名到文登、牟平、海阳等地开展武装抗日的宣传活动。
12月31日,当“第三军”第一大队行至文登县岭上村时,突遭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组织的地方反动武装400余人的包围。政委宋澄等29人与之谈判,竟遭逮捕,于得水及时指挥其余人员突围脱险。李毓英把宋澄等人绑押至文登城后,杀害了金牙三子、王洪、隋原清三人,余者被投入监牢,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岭上事件”。与此同时,特委派往牟平、海阳两县做抗日宣传的八个人,也遭到国民党海阳县长赵长江部队的包围袭击,突围中王润恒、于希昆、邵川田牺牲。面对国民党投降派的阻挠、破坏和镇压,中共胶东特委一面继续发展抗日武装,一面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严正抗议,最终迫使国民党文登县政府不得不释放宋澄等人。
三、中共胶东特委乘势发动威海起义
两次事件,使起义部队受到很大损失。为发展壮大“第三军”队伍,特委一面继续动员群众,一面积极准备发动新的起义。
1937年秋,胶东临时工委为筹划威海抗日武装起义,在国民党威海卫海军教导队、国民党威海政训处和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成功之后的1938年1月初,林一山了解到北平政法学院民先队队员孙端夫(详见本丛书《先导》之“孙端夫”)正在威海同袁时若、孙明光(孙玺祺)、赵冶民等人组织抗日武装,便与之取得联系。林一山通过孙明光找到其胞兄、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商谈抗日,争取他的合作。随后,理琪等也到威海,一面布置起义,一面继续做孙玺凤的工作。当孙玺凤同意理琪提出的条件后,中共胶东特委决定发动威海抗日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人员有威海和文登的中共党员、民先队队员,部分学生、农民,以及国民党威海政训处、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卫队、威海卫海军教导队中抗日官兵,共100余人。1938年1月15日凌晨,各路参加武装起义的人员赶到指定地点,配备孙玺凤提供的100多支枪及其它军用物资,组成了一支人民抗日武装。1月16日,起义部队在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院内召开大会。理琪在讲话中分析了中华民族当前面临的危险,号召大家到农村去发动、组织民众,开展武装斗争,联合一切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保卫胶东。当日下午,起义部队向文登县沟于家村转移,后编入“第三军”第一大队。威海武装起义的成功,壮大了党领导的胶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在天福山、威海起义的影响下,胶东各地党组织纷纷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1938年1月,中共荣成县特支发动了“古迹顶”抗日武装起义、“黄县抗日救亡团”发动了黄县武装起义;1938年2月,爆发了文登“黄山”起义、蓬莱武装起义、牟平“育黎”起义、莱阳起义和即墨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