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胶东根据地大多处在偏远的农村,由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残酷掠夺、严密封锁,加上连年自然灾害,胶东根据地的财力、物力受到极大消耗和损失,抗日经费主要依靠田赋(即农业税)和救国公粮。为增加税收,减轻农民负担,胶东区党委在开展减租减息的同时,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建立众多生产、消费、运输合作社。同时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合理负担制度,贫者少负担或不负担、富者多负担,停止征收营业税,以繁荣市场,促进经... 点击查看更多
★ 1941年2月,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设卫生股,7月改为卫生科。1942年5月,东海专区率先成立东海医院。6月,胶东行署在荣成县大岳家村成立胶东公立医院。随后,北海区、西海区、南海区及各县也先后办起地方医院。1946年春,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在牙前县英灵山下成立。到1949年8月拥有县属以上医院22处。 1942年,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贸易局在牙前县(今海阳县)桂山村创建桂山药房,是胶东解放区第一个公营... 点击查看更多
★胶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对烈军属实行特殊照顾,在政治上给予尊重,在物质上给予优待。其目的是“保障抗日军人家属生活,提高抗属社会地位,安定抗日军人情绪,巩固部队,提高参军热潮,加强对敌武装力量”。1940年,胶东行署制订《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条例》,以后又多次进行修订。其中,除规定详细优待办法之外,还明确规定:“一切抗日军人不论其现役、牺牲及因残废退伍回籍或调任其它抗战工作,其家属均发给优待证,依... 点击查看更多
★抗战胜利前夕,为纪念抗战八年牺牲在胶东大地上的20850名烈士忠骨,胶东区党委、胶东区临时参议会、胶东区行署、胶东军区倡导建立“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在胶东党、政、军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群众团体组成的建塔委员会的领导下,该塔从1945年5月1日动工,到8月15日建成,11月7日(十月革命节)在栖霞英灵山举行落成典礼,胶东军民近10万人参加。该塔位于英灵山之巅,高21.37米,塔座上刻着胶东抗日烈士纪... 点击查看更多
★为防敌特破坏,抗战时期,胶东根据地严格实行“通行证”制度。不仅车辆、物资和特殊人员需要通行证,一般群众出村探亲赶集也要开具通行证。当时办理通行证手续简便,凡有公章者,都可为相关人员开具通行证。农村老百姓使用的通行证,多由村抗日武装自卫团和村公所开具。由于纸张缺乏,这些通行证,极不正规,大小长短不定,字体不一。村里组织人员轮流在村口站岗,盘查通行人员,有情况到村团部报告。白天多由村中的妇救会、青妇... 点击查看更多
山东战邮第一版毛泽东像邮票。 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此套邮票1944年3月在胶东《大众报》印刷厂铜版印制,全套为5分、1角、 5 角三枚。它是中国解放区第一套毛泽东像邮票,也是全世界第一套毛泽东像邮票。现只有五角面值两枚。 山东战邮朱德像邮票现存烟台市档案馆,由王景文捐赠。这是中国解放区发行的首套朱德像邮票。1945年9月在胶东北海银行印钞厂印制。全套5枚... 点击查看更多
★ 1938年3月,黄县“第三军第三大队”建立后,随着部队官兵的增加,武器日显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三大队”在黄县南部山区文基镇的圈杨家村建立兵工厂。5月,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到达黄县后,将“第三军”总部修械所并入圈杨家兵工厂,直属“第三军”总部领导。可月产七五、八二迫击炮数门,七九步枪上百支,手榴弹2000余颗,复装子弹近万发。另外还兼修大量枪支,制造各种军械等。在战乱不安的环境中,...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