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端云(1905 ~ 1931),字祥五,山东省乳山县(今乳山市)招民庄人。幼时在原籍读私塾,后随经商的父亲到烟台读小学、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4年考入烟台益文学校,受新文化、新思想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现代评论》《语丝》等进步书刊,经常和进步同学评议时事、谈思想、办壁报、演节目宣传革命,揭露社会弊端,并组织反基督教学生同盟会,反对宗教统治。1925年上海爆发了震... 点击查看更多
孙以安(1914 ~ 1981),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茂芝场村人。在解放战争中积极支援前线,立下功劳,获得“华东支前英雄”光荣称号。 孙以安出身贫寒,自幼务农,七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七口人,生活异常困苦。因生活所迫,13岁便流落到烟台随人出海打鱼谋生。长期的海上生活,不仅使他锻炼出结实的身躯和刚强的性格,而且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游水本领。有一次海上突然刮起大风,木质的渔船... 点击查看更多
孙端夫(1911 ~ 1974),原名孙正谊,山东省曹县人。1921年,孙正谊10岁的时候在北京培根小学读书,15岁考入北京平民中学,18岁转入大同中学,在读高二时就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预科班,第二年转为正式生。这时他把自己名字改为孙端夫。 当时中国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内忧外患,形势很不平静。日本猖狂入侵继续向华北扩张,整个华北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危险。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 点击查看更多
杨子荣(1917 ~ 1947),原名杨宗贵,后改名杨子荣。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嵎岬河村人。东北军区特级侦察英雄。 杨子荣4岁时,父母曾带着一家老少去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安东地区,杨子荣的父亲杨世恩染病身亡,母亲宋学枝领着两个妹妹回山东老家,留他在安东继续谋生。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1938年底,他被日军抓当... 点击查看更多
李大光(1898 ~ 1940),原名李文芳,字墨园,山东省莱阳县(今莱阳市)小徐格庄村人。他于1919年在小徐格庄村废除了私塾,创办了学堂,当起了教书先生。学堂创办后,他用新法教学,采取“启发式”和“问答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提倡新文化和白话文,要求学生写诗作文用通俗语言,并利用一切机会和公开场所对学生和家长宣传白话文的好处。 新式学堂,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入学的... 点击查看更多
李文卿(1930 ~ ),原名李云岫,山东牟平人。原国防大学政治委员,上将军衔。1945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月入伍。曾任秘书、军区司令员办公室副主任,陆军第一八一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六十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等职。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 点击查看更多
李丙令(1917 ~ 2002),山东平度人。1932年,李丙令考入烟台芝罘中学(后改志孚中学)上初中,1934年留校读高中。他品学兼优,思想进步,是该校学生自治会和烟台学生自治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丙令与同校进步学生孙德铮、孙德运等和烟台八中进步学生陈汝翼、吕其恩、柳运光、温建平、周庆荣等,在共产党员、教师刘宪曾和进步教师王耕今等启发鼓励和帮助指导下,团结进步学生,在两校分别组织... 点击查看更多
李伯颜(1905 ~ 1928),原名李树信。山东省莱阳县东双山村(今属莱西市)人。1920年,李伯颜与同在前保驾山村成长起来的好友孙耀臣,考取了姜山高等小学,同窗5年。这期间,他阅读了很多报刊杂志,进一步了解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认识到帝国主义与军阀相互勾结、长期混战,是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根源。 1924年底,李伯颜高小毕业。为了继续深造和寻求革命真理,他决定去上海求学... 点击查看更多